400-688-2626

一线城市楼市健康吗?传统指标已失灵

来源: 2016-03-10 23:02:04

  对于狂飙的一线城市楼市,管理层终于发声了。在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表示,4个城市正在想方设法稳定市场,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实行严格限购政策和差别化的税收、信贷政策;二是增加土地供应, ...

  对于狂飙的一线城市楼市,管理层终于发声了。在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住建部部长陈政高表示,4个城市正在想方设法稳定市场,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实行严格限购政策和差别化的税收、信贷政策;二是增加土地供应,并及时公布信息,稳定信心;三是增加中小户型供应数量,搞好保障性房屋供应建设;四是打击各种交易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五是正确引导舆论。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供给侧”改革之浓墨重彩,笔者认为,管理层尽管发出了强烈的打压信号,但从需求侧抑制一线城市楼市明显过时了。问题是,防止楼市大起大落一直是政策的准绳,而一线城市楼市在热度上已“爆表”,管理层缘何没有惯性地以强力政策来打压呢?笔者认为,在当前经济增速“换档”和货币政策大周期宽松的情况下,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是谁也挡不住的事,不与经济规律为敌,通过供给侧之“柔”来克房价暴涨之“刚”,或许是未来一线城市楼市政策的主基调。

  目前,就一线城市楼市,以传统的空置率、房价收入比、租售比、“刚需”购买力、适龄购房人群、人均住房面积等,作为衡量一线城市楼市健康不健康、有没有泡沫、会不会崩盘的基本面,完全是“旧瓶装新酒”。风物长宜放眼量,楼市分化是社会、财富、人口分化的一个缩影,财富在人群和区域上的集中正在进行。

  “新经济”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凸显其必须要在“阵痛期”成长起来,以实现对于旧模式的新陈代谢,高位不胜寒的系统性风险“软着陆”。但转型很痛苦,维持货币环境宽松,让旧模式不至于过快下滑实乃不得已,而消费和投资两端“通吃”的楼市则是再好不过的抓手了。1969-1973年的日本、1992-1996年的韩国、2001-2006年的美国,概莫能外。由此,“去库存”选择了“做加法”,例如棚户区改造、激励改善型需求、农民工购房。大环境如此,楼市“领头羊”的一线城市能紧缩吗?

  更为关键的是,在经济“换档期”和“阵痛期”,新兴产业还没有成长起来,对于过去几十年制造业繁荣期积累起来的财富来说,就意味着“资产配置荒”。2014年以来,股市从“大牛”到“震荡下行”,证明了“新经济”不能拔苗助长。吃了教训后,回过头来不得不维持长周期宽松货币环境,让旧模式下滑的慢一些,同时在供给侧全力支持“新经济”,让新模式成长的快一些。

  同时,经济升级换档,银行贷款“弃制造业、从服务业(包括按揭贷款)”的大趋势很明显,我国银行大型企业贷款占比由2010年的27%下滑到2013年的21.5%。未来,基于坏账率低(0.29%)、资本消耗少、国家政策扶持(证券化),按揭贷款将处于一个最快速提升的时期。货币长周期宽松叠加杠杆率全面提升,通胀如影随形,加上“资产配置荒”,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将会在我国明显显现,一线城市的楼市将成为资产保值增值的最后“安全垫”。

  只要货币宽松的大周期不结束,加杠杆全面启动,一线城市楼市就难言“顶”,这在所有发达经济体都有先例。因此,对一线城市楼市,传统的基本面判断指标已经失灵,而政府基于此在需求侧做的任何抑制,或仅是一个影响很快衰竭的短期“脉冲”。2016年1月2.5万亿的信贷投放中,近一半进入了按揭市场,房价上涨预期主导了信贷流向。想反,需求端的任何抑制政策,或许会强化赶政策“末班车”的效应,加速楼市“赶顶”过程,给投机炒作的火焰上浇油。

  既然需求抑制挡不住,政策只能定位于缓解房价上涨的负面影响,“供给侧”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比如加强高房价下的住房保障,增加低总价住房,保障基本需求,如深圳要建40万套保障房、向海洋要空间,上海重拾“90/70”等等,这是未来政策的重点。当然,需求侧抑制(打击投机炒作)也是必要的。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没有问题,怕的就是借助当前火热的P2P平台、短期借贷等融资,为获得短期收益,很多本无法“上车”的投资者和自住者也杀进来。因此,各级管理层都强调要打击投机炒作。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商业核心地铁物业 银海•尚御向幸福"冲锋"


新浪乐居云南站 2012-02-29 17:23:15

五一房价不会大降 但软优惠将增多


广州日报 2010-04-22 00:46:42

昆明廉租房售价尚未确定 6成租户表示想买


云南信息报 2009-07-20 13:31:32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