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京沪等10地政府债“自发自还” 财政部不再代发

来源:新京报 2014-05-22 08:37:04

  可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政府债券发行、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  历经3年探索,地方政府债券迈出了从“自行发债”到“自主发债”的关键一步。  昨日,财政部发布《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 ...

 

 可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政府债券发行、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

  历经3年探索,地方政府债券迈出了从“自行发债”到“自主发债”的关键一步。

  昨日,财政部发布《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今年,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10个试点省市可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

  中国自2011年开始试点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债券。与此前3年的尝试相比,昨日发布的《办法》表明,今年的地方政府债务改革将完成两大突破:发债方式向自发自还转变;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政策变化

  从“自行发债”到“自发自还”

  现行法律禁止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但上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预算法修正案草案,释放出地方发债“开闸”信号。

  但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忧虑,去年审计署发布的审计报告显示,一些地方政府债台高筑,有的地方政府违规举债。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等专家认为,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是解决地方债务危机的“市场化”手段。

  《办法》表明,下一步地方政府债务改革将通过“市场之手”,赋予地方政府举债的更多自主权。

  此前三年,试点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券都是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并代为办理还本付息。每期地方债的发行数额和发行时间,地方政府也需要和财政部共同协商决定。

  但昨日发布的《办法》明确,今年的试点地区将“自发自还”,即可以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本地区的政府债券发行、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

  也就是说,只要没有突破国务院规定的限额,试点地区拥有举债的自主权,而非财政部代为发行。

  风险防范

  试点应披露财政运行情况

  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三审时,多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强调,为避免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必须严格设置地方发债的“防火墙”。

  王雍君对此认为,“防火墙”设置的重点在于,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公众通过地方政府发布的财政运行情况、呆坏账、还债资金来源等各方面信息,决定是否购买债券。

  此前三年试点,均未涉及信息披露相关规定,只在去年7月财政部发布的《2013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中首次提及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但表述较模糊、概括,只提出了“逐步推进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但昨日发布的《办法》,则细化了信用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原则,如要求“试点地区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债券信用评级,择优选择信用评级机构”;“信用 评级机构及时发布信用评级报告”;“试点地区应及时披露债券基本信息、财政经济运行及债务情况等;试点地区信息披露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有虚假记载、误 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 释疑

  试点地区如何选择?

  2011年的首批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仅4个,去年增至6个:上海、浙江、广东、深圳、江苏、山东。昨日财政部发布的10个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中,除上述6地外,还包括北京、青岛、宁夏和江西。

  这10个试点中,既有省级行政区、直辖市,也有计划单列市;既有东部沿海省市,也有西北、中部省份。10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透视出试点选择标准, 或者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浙江、江苏、山东;或者选择负债情况良好的地区,如今年被选为试点的宁夏和江西,去年这两省审计的政府 总债务率为50.5%和68%,与同区域其他省份相比,债务率较低,偿债能力较强。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一带一路江苏风:双向开放 机遇共享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2018-09-04 16:09:17

陕西高院与省发改委建立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中国法院网陕西法院 2016-07-02 14:50:54

广东将建食药安全企业“黑名单”


南方日报 2014-05-19 08:14:01

安徽:出口信用保险保障企业“走出去”


中国保险报 2013-08-06 13:53:11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