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再被提起,并被指出是各级政府的“硬任务”,是必须向人民兑现的“硬承诺”。会议为此提出了三点要求,包括适当增加中央补助资金、加快制定城镇住房保障条例以及推进公租 ...
自2011年起,保障房建设开始起飞。当时政府定下的目标是未来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而在目标的第一年,即2011年,保障房建设任务大幅提高至1000万套,相当于前一年商品房的全部供应量。时人谓之,保障房“大跃进”。之所以“大跃进”,盖因保障房建设的历史欠账太多,不用非常手段就达不到非常效果。尽管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刀切、低效率、空头支票、寻租腐败等种种消极现象,但至少这是一个积极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以说,保障房建设已经成为楼市调控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主要由廉租房、经适房和公租房构成。住房之所以需要保障,需要稳定人民“住有所居”的预期,盖因住房是个民生问题。在中国,人无恒产则无恒心,房子作为一个人和家庭最重要的“恒产”,对于社会稳定的作用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保障房建设“咬定青山不放松”,我们的楼市调控就始终有一个锚,不会被强势的房价牵着鼻子走。
综合各媒体的报道,9月以来,全国住宅市场成交较8月出现明显上升,一二线城市成交热度延续,“日光盘”频出,以至于出现了“求开盘”的楼市最强音。在打压了多年之后,房价倔强地反弹,甚至是大幅反弹,向市场展示肌肉,宣告供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限购、限贷、限售等种种“限”字的短期调控政策基本上已边际效力递减,需求一直存在,被打压的需求总会在一个窗口时期爆发,就像当前。于是,楼市调控的长效机制不得不浮出水面,但对于长效机制究竟是什么,专家给出相当多的答案。其实,如果简言之,长效调控和短期调控的区别,应该在于前者是着眼于增加供应,后者是着眼于打压需求。增加供应,则是运用供求规律,一味打压需求,则是对抗供求规律。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对抗供求规律的行为,没有成功的例子可循。
高房价,特别是一线城市的高房价,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经济现象。在这些城市出现“宇宙价”和地王,原不是应该大惊小怪的。对于豪宅和商品房的价格,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政府也无法扭转。既如此,那就交给市场。政府只做自己擅长的和应该做的,那就是保障房建设。中高端交给市场,价格涨得再高也是周瑜黄盖的两情相悦;低端则做足保障,搭好安全网。有的放矢,才会事半功倍。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