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挟尸要价》受争议的三重意义

来源:红网 2010-08-31 13:22:15

“金镜头”评委会对《挟尸要价》作出“不存在造假”的结论,算是为这场持续多日的争论初步画上句号。但真想“尘埃落定”、“真相”最后“

  “金镜头”评委会对《挟尸要价》作出“不存在造假”的结论,算是为这场持续多日的争论初步画上句号。但真想“尘埃落定”、“真相”最后“白”到什么程度,恐怕要留与后人说了。不过,回头来看这场唾沫星子乱飞的口水仗,虽然排放了不少二氧化碳,却并非毫无必要。
  
  首先,调查结果起码还了摄影记者一个公道。新闻摄影获奖存在争议是在所难免的,怕的是没有监督和争议的暗箱操作。通过这番“证伪”与“证实”的较量,最终证明了记者的操作合乎技术规范和职业伦理,获奖记者声名大噪,心里想必也踏实不少。新闻实践似乎总在证明这样一个怪论:没有争议的东西传之不远。比如二战中美军硫磺岛登陆插旗照、纽约时报广场《胜利日之吻》等等传世之作,都存在补拍、摆拍的嫌疑,但至今没有动摇它们在摄影史上的地位,反而流传更广。
  
  其次,在对《挟尸要价》——现在应该叫“牵尸等钱”——的争议中,人们看到了新闻真实与本质真实、媒介技术与人的认知之间的矛盾。任何传播符号都有一定模糊性,有图但不一定有真相,这就是《挟尸要价》平地争议的根源。人们总是无限渴望接近事件真相,而“捞尸事件”经过各方利益当事人和媒体转述之后,一时间竟成了谁都说不清的“罗生门”。新闻摄影是一门“瞬间的艺术”,记者的知识水平、构图取舍、光线色彩运用,后期裁剪、文字说明……每个环节都会影响到传播的效果。两条船还是一条船?王守海的手势究竟是何含意?究竟有没有讨价过程?都因此而起。
  
  好在通过这场争论和调查,通过“观点”在“自由市场里”交锋,事件原本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还原,我认为,不仅新闻从业人员,包括广大新闻受众,也能在争议中愈加明白新闻真实与本质真实、局部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微妙差别,不再力图用自己的“真相”去抹杀他人的“真相”。
  
  最后,正如知风老师说,这场争论是一场“转型社会的道德救赎”。对《挟尸要价》真伪的质疑,是社会大众诚信观念的本能反应;而照片暴露了人性中恐怖而且丑陋的一面,对这种丑恶的谴责,或许能加强人们对于主流价值的认同,告诫人们:人性中的善良品质不能为商业和金钱所吞噬,只有消除那片唯利是图的打捞“江湖”,才能让英雄流血不流泪。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重庆市下月公示年报 企业信用一查便知


重庆商报 2014-09-17 23:51:21

武汉纳税信用贷最高可贷千万元


网络 2014-04-02 15:30:38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