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农村,因为传统意义上抵押品的缺少,以及诚信体系的不健全,金融机构“难贷款”与农民“贷款难”的矛盾长期存在。面对这种状况—— 编者按 近年,资金需求与有
在我省农村,因为传统意义上抵押品的缺少,以及诚信体系的不健全,金融机构“难贷款”与农民“贷款难”的矛盾长期存在。面对这种状况—— 编者按
近年,资金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日益突出,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及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
此中重要原因,是农民缺乏可以抵押的物品,而事后监管的成本又太高。我省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大力开展信用工程,充分利用农村作为一个熟人或半熟人社会所蕴涵的信息资源和信任成本,利用农民对声誉的重视,来克服农村信贷市场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守信用 贷款就方便
在普定县农村,嫁姑娘、娶媳妇都把所处对象的家庭是不是信用户作为重要条件之一。事情原委还得从2008年前普定县白岩镇魏旗村一位张姓小伙娶媳妇说起……
小张的恋爱对象在距普定80余公里外的紫云自治县。迎亲那天,小张因一时疏忽少带了1万块彩礼钱,娘家人无论如何不让新娘子出门上车。而此时正是天刚蒙蒙亮,要回普定家里拿钱路途遥远,现场筹集又相当困难,按当地习俗又怕耽误“良辰”。正当小张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押礼”的普定县白岩镇魏旗村村主任说:小张家是我们村的优秀信用农户,还怕少了你这1万块钱?一句话让新娘子一家顿时释然,很快就搀扶新娘子登上迎娶的“花车”。这一段小故事也被紫云、普定两地传为佳话。
关岭八德乡田坝村是关岭2007年7月挂牌的第一个“信用村”。这个村子却发生了一件和普定相反的故事。
田坝村100多户人家中,有一户农户借贷到期就是不还。适逢他家娶儿媳妇大办喜宴之日,快开宴席时,全村居然不见一人前来吃酒,这位农户立即找到村支书陈明昌想问个明白。
陈明昌告诉他:“因为你不讲信用,坏了我们信用村的牌子,谁会来呢?”这让该农户深感惭愧,立即挨家挨户上门赔礼道歉,并承诺喜酒之后立即还贷。得到承诺后,全村人才整整齐齐地去他家赴宴。
在关岭断桥镇坝陵村,85岁高龄的杨兴珍老人正在悠闲地晒着太阳。这位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的老人听到记者来采访,兴致勃勃地说,她也知道信用工程,而且她家也是信用工程的受益户。
坝陵村是信用村。2008年,老人的两个孙子通过当地联社贷款10万元发展西红柿种植。但是由于天气原因导致收成差,兄弟两人亏损严重。
“亏得太多,我很担心他们两个咋个还信用社的钱哦!”杨奶奶虽然帮不上忙,但是她心里很着急。两个孙子笑着安慰奶奶,“不用担心,我们有技术,我们讲信用,信用社还会继续贷款给我们的。”
事实证明,杨奶奶的担心是多余的,在联社的支持下,两人努力耕耘,第二年他们承包的数十亩西红柿大获丰收,贷款也如期还完。
杨奶奶笑着说,“要是我们家不是信用户,怕是恼火了。”
关岭自治县人大主任陆发林曾任关岭信用工程建设小组副组长,他说,我国自古就有“耻不信”的传承,不讲诚信者必定居无邻、行无友,难以立身处世。这些道理农民们都很清楚,所以信用的牌子人人珍惜,“守信光荣、失信可耻”深入人心。
记者在坝陵村采访时,村支书鲁安说,“过去农民找到一个致富项目不容易,但往往有了门路没有钱,结果什么也办不成,现在实施了信用工程,农民只要有信用,在柜台上拿出贷款证随时可以办到贷款,诚信,就是钱啊。”
通过四年信用工程的建设,关岭农民信用度持续提高。2009年8月,在浙江省务工的关岭自治县断桥镇戈荛村农民向波接到村支书电话,得知该镇在创建农村信用社信用镇后,当即乘车赶回家乡,将自已超期两个多月的3万元贷款还到了信用社。提起这件事,他说,“现在我们镇在创建信用镇,我不能做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据断桥信用社统计,二十天里,村民自发到信用社还本付息78笔,合计资金163.72万元。
关岭联社的数据显示,该社存贷款余额从2006年的14731万元、21317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79429万元和69014万元。而贷款余额不良贷款占比从2005年的18.5%逐年下降,截至今年3月底,这个数据是3.51%。
全省农村信用社 为754万农户建信用档案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曾经,我省农村信用环境差强人意,农民贷款还款意识薄弱,造成农民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
为突破农村信贷工作的困境,我省农村信用社从最基础、最难做、见效最慢的农村信用工程抓起,对全省790万农户,一家一户地摸底调查,建立农户信用档案754.6万户,评定信用等级数651.8万户。他们了解农户的婚姻、人口等状况,为农户的住房等拍照留底,给农户建起纸质或电子的信用文档。这个信用工程,工作量巨大。
农村信用工程,就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深入开展农户调查建档、农户信用等级评定、信用村组和信用乡镇创建工作,通过对农户信用等级的评定和授信服务,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题,为推广普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断加大支农信贷投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创造必要的信用环境。
在创建过程中,形成乡镇政府、农信社、村委会、农户组成的“四位一体”的信用工程创建工作联动机制。
经农村信用社评级授信的信用农户,按照农村信用社“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原则,在授信额度内随时可到农村信用社柜台很方便地办理贷款和还款。
信用工程建设成为跨越农民“贷款难”和农村信用社“难贷款”这条鸿沟的桥梁,为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创造了条件和奠定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截至2010年3月底,全省农村信用社创建信用组10663个,创建信用村1382个,创建信用乡镇42个。贷款农户达396万户,小额信贷余额213亿元,农户小额信贷不良率低于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
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也推动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使农村信用社在服务弱势产业、弱势群体方面实现了可持续发展。2003年到2009年,贷款余额从148.59亿元上升到792.79亿元、存款余额从177.96亿元增加到1106.23亿元、经营利润从亏损3.15亿元到赢利27.4亿元、总收入从12.07亿元到74.6亿元。
信用工程也是民生工程
关岭关索镇板王村近年种植马铃薯和生姜出了名,全村1500亩土地中,马铃薯有1000亩,生姜500亩。据了解,这个村的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村民张永达是AAA级信用户,他养过猪、养过鱼和鹅,但由于技术原因连年亏损。2006年,缺乏资金的张永达通过联社贷款5万元和另一村民合伙种植生姜。当年,他不仅还完贷款,结余的利润还还清了原来欠下的债务。
尝到甜头之后,张永达开始扩张自己的生姜基地,从最初的几亩扩大到2009年的20多亩。张永达种植生姜的面积越来越大,收入也越来越高。他每年都要贷款5至10万元,每年都按时还款,信用度很高。今年,他准备再次扩大生姜种植,联社也已经给他准备了20万元的贷款,随时需要随时贷。
在张永达的带领下,板王村有70多户农户到邻村流转土地种植生姜。今年生姜的市场收购价已经超过每公斤10元,张永达将收获的几十吨生姜贮存在一个山洞里,他说生姜的价格还会上涨,舍不得出手。按现在的价格,他去年种植生姜的纯利润超过20万元。
种植的人多了,产量也大了,板王村正着手成立生姜协会,负责板王村生姜生产、销售和品牌管理。数据显示,作为信用村的板王村,目前农户贷款户有70多户,贷款金额接近200万元,而且,没有一笔不良贷款。这些资金为当地产业调整做出了贡献。
断桥镇坝陵村同样利用关岭联社的资金,积极打造西红柿生产基地,推动了当地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准大大提高。烂坝组77户农户中,就有27户修建了新房,而且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有的农户还买了小轿车。
目前,关岭建成的断桥无公害蔬菜基地、八德优质米基地、板贵花椒基地等,都是通过关岭联社的贷款打造而成。
据统计,四年时间,信用工程为关岭增添了5万个信用农户、692个信用组、108个信用村、7个信用乡镇,累计13.45亿元的信贷资金注入关岭农村市场。农民发展的同时,关岭联社也获得了新发展。2006年到2009年,关岭联社存款年均增幅40%以上,贷款年均增幅45%以上,农户贷款面由20%增加到60%,信用农户贷款占比高达59%,涉农贷款占比76%。联社的经营利润也从2006年的522.37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667.63万元。
农民、联社双赢,当地党委和政府也很高兴。关岭自治县县委书记王猛舟说,信用工程,其实就是民生工程。为了信用工程的顺利实施,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政策,为信用工程保驾护航。
在全省,关岭自治县GDP排名由2005年的第63位上升到2008年的第6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第78位上升到62位,农村贫困人口由9.02万人减少到7.06万人。此中,信用工程功不可没。
无信不立 无诚不兴
在关岭,有诚信的农户通过贷款积极发展生产,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红火。农民更真切地体会到——
深夜,雨下得正欢,伸手不见五指的乡村小路上,一个披着深色雨衣的黑影,借着手中的一根木棍和微弱的手电光艰难地行走,他时不时停下来,用手抹去脸上的雨水。村子越来越近,他的脚步却越来越慢,他要确信,没有人发现他。
走进村子,村里的狗叫了两声便摇着尾巴跑开了。他敲开村长家的大门,闪身进入。这一切,除了村长没有任何人知道。
雨渐渐停了。清晨,天麻麻亮。穿着黑衣的黑影轻轻打开村长家的门,蹑手蹑脚走到一户农家牛圈后面,猫着腰一动不动。一会,这家男主人打着哈欠,揉着双眼打开牛圈的门锁,准备把一头水牛赶出去吃草。
说时迟那时快,黑影跳了出来,一把夺过牵牛的绳子,拉着牛就往外走。牛的主人一惊,但认清黑影是谁后,没有呼救也没有反抗,只是睁着双眼看着黑衣人把牛牵走。
黑衣人并没有走远,他把牛牵到村子的空地上后,坐在一块石头上,掏出一根皱巴巴的香烟吸起来。牛的主人和一些村民随后赶到。
“把钱还了,你就牵走。”黑衣人斩钉截铁。牛的主人极不情愿地从裤包里掏出几十块钱递给黑衣人,黑衣人掏出本子,核对后收下钱,把牛绳递给了牛主人……
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关岭自治县信用社员工去农村收取到期未还贷款利息的一幕,黑衣人就是信用社的员工。
“当年的那些事,现在还历历在目。”关岭联社监事长曾仕勇说。当时他在关岭上关镇信用社当主任,这个信用社发放的贷款只有16万元,而不良贷款就有10万元。他和几位同事,每个季度都要揣着法院开具的“支付令”到村子里采用牵牛、拉猪的方式追回贷款和利息。“有一次,我们4个人牵走了13头水牛,有相当一部分人把信用社的贷款视为救济款,可以不用还。”曾仕勇说。
不仅是贷款户和信用社之间的诚信缺失,很多村民生活中也常常因为诚信问题引发纠纷。
关岭某村盛产高质量的小黄姜,但一些村民在销售时虚报干姜和湿姜的比例,甚至强卖给客户。后来,再没人来这个村收购小黄姜,村民只得把小黄姜运出村去销售,卖的时候还不敢说是这个村的人。
关岭自治县县委书记王猛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诚信的缺失,是观念陈旧的一种体现,同时严重制约了关岭社会经济的发展!”
2005年,关岭的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全省平均水平的61%和84.7%。县里的一位负责人说:“缺资金是一个重要原因。农民手里没有钱,只能重复维持简单再生产,发展只是个梦想。”
依靠金融机构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诚信体系的缺失,让当地的金融机构“畏手畏脚”。通过多次调研,关岭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决定:“以信用工程为抓手,创建信用乡镇,促进经济发展。”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有强大网点优势的关岭联社迅速崛起。在省联社部署下,关岭联社2006年全面启动了以农户小额贷款为基础的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一系列评级授信工作在关岭轰轰烈烈展开。80多名联社工作人员用一年多的时间,走访了全县几乎所有农户,为他们做好相关评级工作。
信用户和非信用户的区别很简单,贷款容易、利率下浮。这样一来,有诚信的农户通过贷款积极发展生产,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红火,没有评上信用户的农户开始着急了。“钱不重要,信用无价”成为了关岭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农民的心声。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