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国新办副主任:期待新媒体更安全 更绿色 更诚信

来源:人民网 2010-01-05 10:02:20

新兴媒体意味着技术的进步、传播语境的改变、传统话语权的解构和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 电子政务的日益普及,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新兴媒体要切实担负起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责任,努力构建健康文明、安全有序的网络环

    新兴媒体意味着技术的进步、传播语境的改变、传统话语权的解构和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

    电子政务的日益普及,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新兴媒体要切实担负起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责任,努力构建健康文明、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

    从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算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走过15个年头。2009年,中国网民人数达到3.6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展望刚刚到来的2010年,以互联网、手机、户外媒体和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中国的新兴媒体还面临哪些发展困境,该如何应对?监管部门将如何推动新兴媒体安全、有序、健康发展?新年前夕,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钱小芊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将“合作、共赢、发展”

    记者:能否先请您介绍一下新兴媒体在过去几年发展中的趋势性变化?

    钱小芊:我国互联网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的方针,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推动了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新兴媒体意味着技术的进步、传播语境的改变、传统话语权的解构和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过去几年,我国新媒体在发展中呈现出一些新的转变。在信息形式上,过去媒体的信息传播主要是文字形式,现在则向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转变;在应用领域上,正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和拓展,这是一个重大转变,对于调整中国互联网的消费结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普及程度上,互联网在我国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我国互联网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服务模式上,互联网从信息服务向以博客、播客等为代表的平台服务发展,网络媒体的信息内容和交互性更加多样;在传播手段上,互联网与手机等的融合进一步加快,网民对信息的获取、发布、利用、消费更加便捷,互联网将真正处于“无时无地不在”。

    记者:一些发达国家的传统媒体在新兴媒体冲击下,面临被淘汰的窘境,您认为在我国传统媒体会被取代吗?

    钱小芊:正如电视刚刚兴起时,有人曾预言广播必将消亡,但广播至今仍然存在。从媒介的发展史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是融合互补的。现实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是绝对的“二分”。

    在我国,有很多传统媒体积极向新媒体延伸,实现新闻为本,兼容并包。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具备原创内容优势和进行深度报道,以及消息来源的权威性,新媒体的优势是发布便捷、即时,信息海量,表现形式多样,互动性强。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发展,传统媒体正在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因此,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是 “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合作、共赢、发展”的关系。

    互联网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记者:2009年,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推动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沟通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钱小芊: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互联网,互联网日益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与网民“零距离”接触,介绍情况,解疑释惑,一些地方还推出了网络发言人,回应网民关切。同时,电子政务的日益普及,推动了信息公开透明,设立举报网站、“地方领导留言板”等网民参政议政网络栏目,以及重要法律法规出台前网上征集民意等,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也彰显了党和政府的执政新风。

    记者:如何看待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2009年一些重大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钱小芊:互联网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在2009年我们国家一系列重要活动、重大工作、重要会议的宣传报道中,网络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多终端、多语种和全时段、全方位的优势,规模空前,声势浩大,全面展示了中国网络媒体的传播实力和水平,在配合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形成正面舆论强势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你会正确使用信用卡吗?


网络 2014-06-06 10:51:58

发改委央行牵头建国家信用体系


网络 2014-05-09 22:11:19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