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宜居”,几所院校有信息反馈 南昌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杨乐文:我校与永康人才中心建立人才供输关系已有6个年头,累计有几百名毕业生在永康企业工作,从未发生过劳务纠纷。上个
人才“宜居”,几所院校有信息反馈
南昌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杨乐文:我校与永康人才中心建立人才供输关系已有6个年头,累计有几百名毕业生在永康企业工作,从未发生过劳务纠纷。上个月又给众泰公司送去20多人,我们看中的都是能够善待员工的企业。我曾两次去永康考察,发现人才在永康很有发展空间,能人尽其才。永康业主办事效率高,其亲力亲为的工作作风值得我们学习。我在每周一次校电视台的讲座上,都要插入永康企业的例子,目的就是让他们多了解永康。
南昌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王树军:永康政府是服务型的,能把打工仔称作新永康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新观念,定位准确。我们的学生就业卡上印有校长、副校长、就业服务处主任的手机号码,以便他们遇到困难时反馈信息,但至今未接到他们的报忧电话。
东华理工大学就业处夏老师:我去永康考察了两次,对几家有毕业供输意向的企业进行了详细的员工工作环境了解及用工信誉考察,还在永康坐过出租车、公交车,也吃过街头的饮食,看过街头巷尾的垃圾,我觉得毕业生的第一站,还是去永康适宜,毕业生去永康工作,我们较放心。
九江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翔:永康这个小城市很有活力,初出校门的年轻人可以感受“领先人家”的创业文化,有志者可将自己从一个打工者发展成创业者。
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就业中心主任周江华: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可塑性很强,永康业主的创业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一位徐姓老师:这几年,我们学校不再接待南方某城市企业的校园招聘,原因很简单,我们的学生在QQ群里反馈信息,说那边有的企业缺少人性化管理,存在劳动强度大、工资发放不及时的弊病。希望永康企业家们吸取他们的教训。
毕业生选“婆家”,院校很谨慎
众所周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招生的难易。于是,各院校都设有就业服务处,专门负责学生的实习和就业事宜。他们通过走出去参加人才招聘会,或把用人单位请进校园,举行校园招聘会等方式,来提高毕业生求职质量。
宝鸡一院校与永康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前,指派就业处的一位老师在永康考察了半个月。那位老师在永康住过大酒店、小旅社、公寓式酒店,吃过街头大排档及工业园区里饭店的饭菜,坐过公交车、出租车,逛过商场去过超市。她说,院校毕业生的第一站工作单位就像女人嫁的第一任丈夫,直接影响着自己的一生,不考察全面,家长不放心,她也会睡不着觉。
如此认真考察地方生活环境和企业工作环境的并非其一所院校,也并非仅此一位女教授。11月中下旬,“永康名企江西高校巡回招聘团”成员去江西的五所院校进行校园招聘,共签下了39份校企合作协议。而这几所院校都是校领导亲自出马,并几次考察永康。他们说,为毕业生挑选就业单位的慎重程度不亚于嫁女儿。
人才短缺魔咒再显
据市劳务市场统计,今年7至10月份,企业招工数达21722人,比2007年7至10月份的13506人多8000人,同比增长60.83%,而进市场求职者却是越来越少,从2月份的4000多人减少到10月份的近700人。
据市人才交流中心统计,今年4月份,40家企业进场招聘,有应聘者八九百人;10月份企业有717个岗位虚位以待,应聘者却只有710人,11月份更少,进场应聘的仅200来人。
人才应聘骤减,导致我市企业技工乃至普工资源缩水。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院校的毕业生如今已一改先“嫁人”再谈恋爱的谋业之路。院校高层为了确保毕业生有效就业率,以便拉动招生积极效应,亦把相当精力投放在毕业生求职的前期考察上。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孰轻孰重,考量着企业的用工诚信。
[阅读延伸]
听听
永康方面的说法
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晓春:去年,宝鸡一院校毕业生进入三环公司做电焊技师,第二个月就拿到了3800元的工资,并学到了一门学校里未学过的焊接技术。该同学在打电话向老师、校长报喜的同时,在学校就业QQ群里告诉了学弟、学妹们这一好消息。从此,“永康”、“三环”成了该校师生的美谈。然而,有时情况又不是这么回事,也就是说,出现劳务纠纷其实并不完全是因为企业的主观原因,而是员工的“恶意维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企业不善待员工,也很快会在网络上传个遍。
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王新法:为尽量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我们今年已组织了18次外出招聘活动,在本地的招聘活动也从每月2次增加到每月4次,春节期间甚至增加到每月8次。然而事实上,引才只是人才工作的一个方面,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才是企业自身的目标和结果。
市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胡小奔:因为地域等因素,永康企业难免缺人才,过去是财会人才缺乏,接着是外贸人才少,目前是内销外贸人才都超缺。不过广东一些企业的提升人才之法很值得我市企业学习,如每年外派培训人才,打造人才“宜居”环境。我们的企业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才与企业发展相匹配。
[财经随评] 金永和
豆腐要两面烤
一些高等院校为了对毕业生负责,近几年普遍采用就业前期评估和跟踪监测手段。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减少毕业生盲目就业,同时动态了解各地用人单位的行为规范,以便有效推介就业方向,提高求职谋业的“成活率”和稳定性。这反过来为我们的企业提供了诚信招工的外在动力,是件大好事。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为失信企业作嫁衣,表现出了院校办学归宿的利益追求。当然,实话实说,最大的利益驱使还是在于扩大招生,学而不谋业,何必进校门。这是一个“大算盘”,想必人人都能意会,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既然用工、应聘是双向的,那么评估的天平也应是均衡的。诚信考量的是利益双方,而不是某一方。
从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可持续性上看,企业对求职人员的诚信劳动需求,更是强于应聘方。而且,只要是企业不出毛病,它对用工的稳定更多出于自身内在的需求。也就是说,好端端的一个人才不用,企业不会“傻”到这种程度,关键问题还是出在用工方式、工作环境、利益匹配等操作环节上。所以,作为高等院校,对于反馈回来的负面信息,还是要注意甄别筛选,不要轻意下结论。现实告诉我们:毕业生求职定位不明确,利益诉求过高而协作意识不强,仍是困扰企业用才的一大症结。
总体上看,现在企业人才缺口现实存在,只要毕业生能调整好就业心态,把握好薪酬期望值,尽可能与市场行情接轨,那么,就业的前景依然十分广阔。诚信劳动之于诚信招工,没有泾渭之分。永康坊间有句老话:豆腐要两面烤。原意是豆腐两面金黄,好看又好吃。延伸到毕业生就业,何不如此?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