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底,牛先生翻出一张1999年3月办理的某国有银行存折,显示存有2000多元。他到附近该行网点支取,先被告知经查询无此存折信息,后又称牛先生已在其他网点分几次把钱取光(并无证据)。有媒体得悉此事,找 ...
2017年9月底,牛先生翻出一张1999年3月办理的某国有银行存折,显示存有2000多元。他到附近该行网点支取,先被告知经查询无此存折信息,后又称牛先生已在其他网点分几次把钱取光(并无证据)。有媒体得悉此事,找到该网点主任,后者提出,银行愿先连本带息支付给牛先生,但他需留下存折原件,并与银行签署协议,待银行查清后,若牛先生确已支取,需将资金返还。近日媒体获悉,银行已将牛先生存折中的钱及利息交至其手中,并致歉称,此事系工作失误。
一张存折,竟需储户多次跑银行“要说法”,而银行前后给出的说法或消极,或不一致,颇有“秋菊打官司”的意味。按道理讲,银行有义务保护储户资金安全。储户把钱存入银行是基于对其信任,银行作为信用机构,接收存款其实也是接收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既然接收了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存折时间久,原始资料查不到,原本就不应成为银行怠慢储户的理由,银行的服务质量、管理能力等都需时间检验,毕竟技术只是辅助手段,只为提高资金管理能力,若技术更新换代反而成了银行的推脱之辞,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只会带来本末倒置。如果真是工作出疏漏,银行也要敢于承认,善于纠正错误才能不断进步,不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旦银行出现信任危机,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精神也是相悖的。
虽然银行最后登门致歉,连本带利把钱还给牛先生,但送钱到家究竟是查清了工作中的失误,还是仅仅把这些钱当作给牛先生的“安慰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是后者,牛先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牛先生是不是就要“吃哑巴亏”?这只有银行管理人员才知道。外界关注带来的压力,目的是督促银行更好地解决问题,如果银行会错意,把外界关注看得重,但仍没好好反省这件事,那真是一错再错。希望这件事能以点带面,促使银行抓住机会,好好加强内部管理,不要只为了应付一时的“麻烦”而做个样子。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些银行想找客户存款时笑脸相迎,客户存款后就不闻不问,这着实不该。只有把对客户的良好态度和周到服务一以贯之,才能得到更多、更广泛的认可,即用负责任的态度服务客户,用周到服务塑造口碑。在我国加大银行业开放的背景下,银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资银行更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不让客户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