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日在杭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披露,2015年和2016年,43个城市先后启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在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地争建信用城市,其建设成果对社会 ...
据近日在杭州举行的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披露,2015年和2016年,43个城市先后启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在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地争建信用城市,其建设成果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将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社会治理过程中信用手段的运用,就是要努力营造“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的良好氛围。信用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固然会使人因之获益,但另一方面,却也需要公众主动约束自身言行,通过让度其一部分的“任性”来积极维护社会信用秩序,从而使其他人从中获得相应便利。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诚实守信的道德模范,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方式,大力宣传这些先进典型,褒扬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精神,收到一定积极成效。
事实上,除了用身边普通人的事例教育引导他人守信向善之外,作为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守信方面的率先垂范,对中国信用社会建设的推动力尤其不容忽视。虽然大多数政府机构“打铁首先自身硬”,然而不可否认,却仍有些基层政府及其部门存在一定信用污点。今年4月,就有媒体曝光了全国490多个地方政府进入“老赖”名单;一个县级政府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县政府3.24亿元资产被冻结。“经我们核实,包括各地政府、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村居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被列入‘老赖’名单的远远不只这个数字,总量高达5000多家。尽管名单上大多是县级以下政府及其部门或基层社会组织,但暴露出政府机构对信用缺乏重视的形势十分严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披露的这一信息值得我们深思。
政府及其部门能否严格自律、践诺守信,由此造成的效应不容忽视,特别是面临负面效应之时。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讲到,“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的得罪人民”。这个卓越的见解后来成为西方政治学里的定律之一:“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它可以解读为:“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毫无疑问,如果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自身做得不到位,失信于民,那么,由此而及的“塔西佗陷阱”不仅会加大地方政府的施政成本,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群体效仿,令一些人以之为借口放松乃至放任自己,对社会信用秩序的构建与社会整体信用状况的尽快改善造成极大的阻碍。
与农村落后地区相比,城市无论在公共资源还是民众素养等方面,有着其相对优势。全国其他城市的管理者亦当切实把控好所在城市的信用建设节奏,并且首当其冲抓好政府及其部门自身的信用建设,以自身信用建设水平的提高引领更多的民众争做遵规守法、诚实守信的模范公民。如此,信用城市建设得越多、越好,信用中国之梦更好地化为现实也就有了愈益坚实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