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日报》报道,在东莞市厚街白濠,有一家特别的早餐档,30多年来,始终充分信任顾客,坚持由顾客自己付账、自己找零钱。其间,早餐档也曾收到过几次大面额的假币,有人劝档主卢荃娣,取消顾客自收自找模式, ...
《东莞日报》报道,在东莞市厚街白濠,有一家特别的早餐档,30多年来,始终充分信任顾客,坚持由顾客自己付账、自己找零钱。其间,早餐档也曾收到过几次大面额的假币,有人劝档主卢荃娣,取消顾客自收自找模式,但她不为所动。她说:"只要你足够相信别人,也一定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说这家早餐档"付账找零全凭自觉",其实有点夸张。这家档口规模并不大,而档主收钱的塑料桶,就放在灶台旁边。顾客自己付账找零,其实都在"掌控"之中。在档主"眼皮底下",又有几人冒着被发现的风险,而不买单或少给钱?虽然有人付过大额假钞,但这的确是少数人所为。换言之,空间的缩小、距离的拉近,的确大大提升了人们诚实守信的心理约束力。
还应该注意到,在档口的有形空间之外,也许存在更大的无形约束力量,引导人们自觉付账找零。这家档口经营三十多年,在该区域中,形成特定的消费口碑,而老顾客、回头客增多,大大加深主客双方的信任。基于较高消费黏性,档主与客人之间建立类似熟人社会的私人化信任,最终出现"档主信任顾客、顾客诚信付账",也并不难理解。
但是,这种类似熟人社会间的信任,与城市常见的陌生人社会的信任,二者很不同。熟人信任主要是一种人格化信任,而陌生人信任主要是一种制度化信任。
不可否认,这家早餐档主怀着独特的经营感悟,有着对诚信的美好愿望,相信大多数人都能自觉付账。谨守对人性光辉一面的温和期待,并自觉付诸社会诚信行动,这是社会诚信修复和成长的基点之一,这样的人和这样的行动应该获得各方点赞。不过,同时也要注意,在更大的陌生人社会中,超越社会诚信的制度建设,就要警惕对社会诚信的期望掉入道德陷阱。
曾有征信公司选择北京和杭州的超市,进行"诚信测试"。在所谓"无人超市",收银台没有营业员收钱,顾客选购商品之后,自动根据标价付款。结果显示,大部分顾客都足额付款,但也有不少顾客不付款、少付款。这项测试的合理性和价值,在舆论中引起争议。有人就认为,"无人超市"是设定了一个"无人圈套",诱发、激活一些人不诚信的人性之恶。即使最终证明,有人不付账甚至偷东西,证明一些人诚信缺失,这项测试又有多大意义?
应该承认,除了人性善的一面,人性恶的一面也是客观存在。单单进行所谓"诚信试验"或"诚信测试",并没有太大的社会价值,幻想所有人"自觉守信",不免会掉入道德化陷阱。既然如此,在社会诚信给定的背景下,社会诚信建设主要着力点,应该是加快社会诚信体系等制度建设,激励诚实守信,约束和惩罚不诚信行为,而不是预设诚信幻想,而让诚信监督"城门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