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至17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香港贸易发展局合办的第十届亚洲金融论坛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亚洲:带动变革,创新与联系”,近百位来自全球各地举足轻重的财金官员、经济学家、跨国 ...
1月16至17日,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香港贸易发展局合办的第十届亚洲金融论坛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亚洲:带动变革,创新与联系”,近百位来自全球各地举足轻重的财金官员、经济学家、跨国企业管理层及财金专家,全方位剖析当前经济格局,探讨亚洲地区的投资机遇,为新一年的投资展望提供启示。
香港贸发局主席罗康瑞在论坛开幕典礼上表示:“在风云变幻的2016年,我们学会了如何应对种种波动,习惯接受出乎预期的事情。踏入新的一年,国际间的盟友及贸易协作,相信会来一次重新整合。我们可以预期经济、财政及贸易政策,将会出现长远的变化,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环节。本届论坛主题‘亚洲:带动变革,创新与联系’,正是要探讨亚洲在当前局势下应如何自处。”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则表示,虽然全球经济发展前景不太明朗,世界经济发展动力依然不足,未来全球化、自由贸易等方面仍然会有很多需要调整和改进的余地,但是香港在这些方面具有很多优势,比如通货膨胀率较低、劳动力素质较高,科学技术运用领域比较广,而且金融领域应用的速度、创新应用速度比其他国家快,可以成为自由贸易的桥头堡。
南方日报记者 唐子湉 香港报道 后方记者 唐柳雯
统筹:谢美琴
关键词一:全球经济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风险、恐怖主义威胁、民粹主义抬头……在第十届亚洲金融论坛现场,不少与会嘉宾提出了其对于全球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的担忧。不过,也有嘉宾并不悲观,认为应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伊朗财经部副部长穆罕默德·哈扎伊指出,2017年并不是非常乐观的一年。从世界范围内看,一些国家将面临政权更替和选举,同时还存在着“脱欧”、欧洲难民问题、恐怖主义威胁、贸易和投资障碍等问题,“这些因素给未来世界经济蒙上一层不确定的阴影”。
而谈及欧洲与美国,欧洲稳定机制总裁克劳斯·雷格林直言,民粹主义在欧洲以及在美国的抬头,并质疑了战后的经济秩序,将带来贫困、灾害以及收入不平等问题。“作为一个经济学者,我感到非常的忧虑,忧虑未来的世界贸易合作,也忧虑金融稳定机制的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当多位与会嘉宾提出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表示担忧时,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学东则对未来世界经济走向颇为乐观。
丁学东指出,2017年,美国和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第一、第二大经济主体,也是世界经济主要发动机。同时,世界经济的中心继续从西方转向东方,转向中国、印度、东盟五国等,亚洲GDP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会继续上升。此外,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回升,诸如巴西、俄罗斯等大宗商品出口大国的经济已经开始走出低谷。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一部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已逐渐替代旧的经济增长动能,正在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我们有这么多确定性,就完全有条件来克服那些不确定性,所以我是乐观的。”
关键词二:金融稳定
从依赖货币政策转向金融财政改革
2017年环球经济面对重重挑战,仍然依赖各经济体采取适当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支持,各地央行及金融监管机构如何应对目前经济状况,以保持持续的经济增长并维持金融系统稳定,成为参与论坛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在欧洲银行管理局主席安德烈·恩瑞亚看来,英国脱欧公投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继续发酵,欧盟需要更多地加强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力量。此外,相关的数据显示,欧洲银行在跨境金融交易方面的发展还非常有限,跨境交易往往是企业内部的资金流转,因此需要更多政策支持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全球的监管标准对于恢复跨境银行业务而言极其重要。
自上一次金融危机以来,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救命稻草”,然而随着央行“放水”的时间和力度增加,边际效应和副作用逐渐显现。安联集团首席经济顾问埃利安指出,要减少对货币政策的依赖,而更多地依靠财政政策,西方国家在财政政策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关键词三:中国机遇
内需备受瞩目
去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度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期,唯独上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预期,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在各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为世界经济提供重要动能。
参与论坛的嘉宾肯定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做出的贡献。穆罕默德·哈扎伊表示,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了65个国家和地区,伊朗在框架下合作将获益颇多。穆罕默德认为,虽然他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预期加大;但中国经济的作用及相关架构变得非常重要,中国将点燃世界经济增长明灯。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内需”成为最受瞩目的关键词。在论坛现场的投票环节中,23%的投票者认为中国2017年主要增长动力是内需增加,经济开放与体制改革、一带一路和财政政策的带动紧随其后。
中国建设银行(5.610, -0.01, -0.18%)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洪章表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是内需。中国的城镇化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低;中国一些地区的贫富差异还很大,近千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这些都是未来扩大内需的巨大动力。如果中国能解决内需问题,未来GDP将能维持在6.5%左右。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宁高宁则认为,曾经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自外资,但中国的动力、中国人自身的创造力一直都存在,而只有内需的动力才能真正转化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只要中国发挥自己的能力,中国的经济增长达到7%也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