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去库存政策下群雄并起时代结束 房企开始合纵连横图谋霸业

来源: 2016-12-24 10:04:07

  与民企相比,地产央企往往有着庞大的土地储备规模,母公司的优质品牌背书,而在公司治理层面往往不及前者。  顾云昌指出,央企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实力雄厚,低迷时能拿地;二是管理层的薪资成本较 ...


  与民企相比,地产央企往往有着庞大的土地储备规模,母公司的优质品牌背书,而在公司治理层面往往不及前者。

  顾云昌指出,央企的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实力雄厚,低迷时能拿地;二是管理层的薪资成本较低。

  随着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前一种优势尤其凸显。据中原地产的数据,在今年拿地支出前15名的房企中,共有招商蛇口(16.510, -0.39, -2.31%)、华侨城、保利、金茂、华润、鲁能等6家央企,以及绿地、首开两家国企。民企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中,除万科、恒大、融创、碧桂园等少数外,已难有媲美者。

  在市场进入下行周期、行业格局即将重塑之时,这些土地储备显得至关重要。即便部分央企的拿地价格偏高,但在顾云昌看来,“若运营得当,拿地过程中的资金(成本)红利,仍要高于市场下行带来的利润压力。”

  某知名民企开发商如此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有些央企的资金成本几乎相当于民企的一半甚至1/3,在市场不好的时候,这几乎是决定性的。他还补充道,2017年显然不是个好年份。

  当然,这些央企能在多大程度上逆市崛起,仍要取决于其对长期短板——公司治理——的改造能力。

  马太效应下的“沉默大多数”

  在大型房企收获颇丰,并准备“过冬”之时,一些小型企业早已倒下。

  今年6月,山东南部某地一家开发商跑路,留下6栋烂尾楼和几十个交了定金的购房者。这家浙江小型房企早在2011年就进入该市,在成功开发了一个房地产项目后,又于2014年获取土地准备做第二单。但彼时,该市的新房已处于严重过剩的状态。旧城改造和农民进城释放的需求寥寥,并未如预期般救活当地楼市。于是,工程停工,销售人员被遣散,企业因无力支付工程款而被诉诸法庭。

  这并非个案。据21世纪经济报道了解,即使在市场最好的2016年,仍有小开发商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甚至自杀。

  在房地产业的金字塔尖之下,有大量的“沉默的大多数”。这些房企寂寂无名,多数的销售规模较小、区域布局集中,对市场风险缺乏抵抗力。而一些聚焦在三四线城市的房企,则因红利被过早透支,而提前感受到“冬天”的寒冷。

  据中信建投的报告指出,今年前三季度,销售规模在200亿以下的房企,业绩完成率仅有83.8%。

  中信建投用“马太效应”、“阶层固化”来描述这种趋势,对中小房企而言,赶超的希望已非常渺茫。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