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昂的土地价格和严苛的出让规定,企业也有应对之道。 最常见的方式体现为,参与拿地的企业共同约定,当土地竞拍到一定价格之时便不再报价。当企业按照该价格获得土地后,其他企业以入股的方式共同参与开 ...
面对高昂的土地价格和严苛的出让规定,企业也有应对之道。
最常见的方式体现为,参与拿地的企业共同约定,当土地竞拍到一定价格之时便不再报价。当企业按照该价格获得土地后,其他企业以入股的方式共同参与开发。此举可在控制拿地成本的同时,使企业共同分享开发收益。
在多宗土地出让中,企业往往共同约定报价。此前获得土地的企业,在后一宗土地的竞拍中选择“战略性”放弃,从而增加其他企业的中标概率。此举同样是为了避免地价过高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
北京某上市房企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几年,企业普遍采用这类“抱团取暖”的方式应对,但这也并非良策。
“最大的风险并不是企业违反约定,而是在土地拍卖中,总有‘不速之客’前来搅局。”他说,一些房企(尤其是新进入该城市外来房企)对这类约定不以为然,仍然不断举牌,从而打破原有的“价格同盟”。与此同时,由于区域市场的土地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拿地意愿空前强烈,这种“同盟”本身也变得不那么牢固。
今年以来,众多花样翻新的土地出让规则,更让企业缺乏招架之力。
某中型房企南京公司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尽管企业有拿地意愿,今年仍然放弃了数宗土地的竞买。原因在于,出让条件苛刻,地价又过于高企,企业认为不值得冒这种风险。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土地出让条件渐趋苛刻,进一步将资金、开发、品牌实力不足的房企挤出,使土地市场变成“大鳄的游戏”。从10月以来的土地交易情况不难看出,中小房企的参与度明显下降,大型房企真正成为主角。
对于企业来说,情况似乎还在恶化。11月以来广州、武汉、长沙等地连续诞生高价地,证明市场的内生动力仍然强劲。从业者普遍认为,这可能招致包括土地政策在内的政策打压。
易居克而瑞的分析认为,近期商品房市场大幅降温,但土地交易趋热。主要原因在于,调控城市供不应求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改变。该机构指出,在供应方面,预售证监管加严、房价“限涨令”等政策打击了不少项目的推案热情。在需求方面,限购、限贷等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消灭合理购房需求,只是将购房需求延后。
因此,热点城市前景预期未变,资金流入的冲动依然存在。在社会资金成本仍然不高、企业销售业绩良好的支持下,房企的拿地欲望仍然强烈。
上述机构指出,为了真正达成2016年的调控目标,防止高涨的地价再次成为房价上涨的推手,不排除地方政府将进一步出台加码政策。就土地政策而言,不仅是资金来源监管将进一步加严,类似南京、合肥的“土拍限价”、“捂盘囤地者禁拍地”、“拍地时即约定上市时间和价格”等行政干预政策也可能会在更多城市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