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实行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再次迎来“瘦身”。 日前,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由最初的190项特别管理措施缩减到现在的122项,而且还要进一步压缩。 据悉,从 ...
自贸区实行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再次迎来“瘦身”。
日前,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由最初的190项特别管理措施缩减到现在的122项,而且还要进一步压缩。
据悉,从10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负面清单以外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事项,将由审批改为备案。
所谓负面清单制度,是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
由投资改为备案,也意味着,实行了30多年的投资审批制度走向“终结”。在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时杰看来,推行负面清单,由审批改为备案是大势所趋。
“我国在入世的时候,国内很多行业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科研层面,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竞争力,我国适度保护本土企业也是很有必要,所以国家推行审批制度促进本土企业成长有一定的作用”。时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国内市场相对开放,过去那种保护本国工业的审批制度已经没有必要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推行负面清单制度,是当前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针对外商投资而实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我国第一份负面清单来自于上海自贸区。2014年,上海自贸区由设立之初的190项调整减少至139项。到了2015年,我国自贸区扩围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使用同一份负面清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上海自贸区时也曾表示,压缩负面清单,给市场“让”空间,要求对待外资内资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随后,国务院也发布了《关于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毫无疑问,实行负面清单制度,不仅赋予市场主体更多的主动权,还能激活市场活力,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不过,近日,有外媒观点认为,我国对外开放停滞,投资环境恶化等言论,对此,沈丹阳表示,这类说法要么是以偏概全,要么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反映中国投资环境的全貌。
值得一提的是,从近期的杭州G20工商峰会以及厦门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跨国公司参与较多,从中也可以表明,当前,我国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来自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吸收外资同比增长6.4%,今年1-8月份,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538家,比去年同期增长10.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48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已连续24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实际利用外资的首位。
另据中国美国商会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0%的会员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68%的会员企业有扩大在华投资的计划。
时杰告诉记者,负面清单的再次缩减,不仅表明了我国自主开放的进程,从技术层面讲也为外商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时杰坦言,相对国外的一些国家,我国在投资环境上还是比较好的,比如政策法规、环境与政府预期性比较强外,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区域发展也比较适合外资投资。总的来说,负面清单的建立,将接轨现代市场体系,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