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11日“新汇改”后,人民币经历短暂较大幅度波动,引发全球市场关注,境外机构对于增持人民币资产有所迟疑,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境外机构充分认识到中国并无意推动人民币持续贬值,汇率的双向波动是更 ...
去年8月11日“新汇改”后,人民币经历短暂较大幅度波动,引发全球市场关注,境外机构对于增持人民币资产有所迟疑,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境外机构充分认识到中国并无意推动人民币持续贬值,汇率的双向波动是更加市场化、公开透明的表现,随着汇率波动恢复稳定,投资者信心明显回升。
与此同时,2015年以来,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向境外机构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调整事先准入制,引入备案制,并取消了额度管理。这些措施不仅适用于外国央行,而且也推广到其他境外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包括这些机构发行的投资产品),以及养老基金、慈善基金、捐赠基金等中长期机构投资者,大大便利了这些境外机构投资人民币债券。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货币宽松成为长期趋势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资产收益率不断走低,相较之下人民币资产无论从稳定性、多元化、收益等方面都更具吸引力。
今年以来,欧美债券收益率一路走低,尤其是6月份英国“脱欧”触发全球避险情绪,进一步推低欧美国债收益率,全球债市已普遍进入“负利率”时代。中美国债收益率利差扩大,2年期利差从去年底的140基点扩大到今年6月底的200基点以上,这引发全球资金寻找新出路,对人民币债券的兴趣大幅上升。
“预计这股人民币债券增持热潮有望持续,未来几个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购买人民币债券每月都有望维持在数百亿元。”张朝阳表示,在今年10月1日新的SDR货币篮子生效这个时点前后,外国央行还会根据自身的需要调整外汇储备,对人民币债券的需求必会增加,而央行的行动又会带动其他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
下半年多种自贸区债券发行可期
随着境外央行、机构对于人民币债券配置需求的明显增加,我国也在加紧研究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上海自贸区作为金融“试验田”,下半年债券业务有望迎来突破性进展。
在今年4月28日举行的“2016自贸区论坛”上,上海金融办副主任李军曾表示,中债登上海分公司已经在探索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地方债,募集长期优质资金。
此外,本报记者获悉,此前引发市场广泛关注的上海自贸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BS)有望于下半年落地。ABS以人民币为计价和交易货币,除了境外投资者,也向自贸区以外的国内投资者开放。
与此同时,自贸区首单跨境人民币债券业务也在酝酿当中。据悉,目前上海清算所已完成与国际证券托管机构之间的跨境互联准备,自贸区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上海自贸区人民币债券业务在市场架构、托管结算模式方面建立了更符合国际债券投资人习惯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国际投资人更便捷参与人民币债券业务,对国际投资人具有较强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7月24日在成都刚刚落下帷幕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强调在环境可持续前提下的全球发展,有必要扩大绿色投融资,具体措施包括支持本地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以及开展国际合作来推动跨境绿色债券投资等。
今年上半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共计发行549亿元,占全球规模的29.3%,遥遥领先于其他经济体。但相比于绿色金融3000亿元的预期目标尚有较大距离,业内普遍预期,下半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还将迎来井喷式增长。
近日,兴业银行(15.460, 0.00, 0.00%)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上海市正在与有关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在自贸区发行向区内注册的境外机构开放的绿色债券,预计将于年底前簿记发行。“首次尝试在自贸区发行绿色债券,旨在借助创新性的外资管理政策,为我国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构建多元化资金渠道发展绿色经济提供有益的探索。”
债市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同时对于人民币国际化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交通银行(5.620, -0.06, -1.06%)董事长牛锡明此前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中,需有债券市场的支撑,而在我国未来的金融开放进程中,在上海自贸区发展债券业务应是其中一个重要选项。
对境外投资者而言,自贸区债券将为他们提供一个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途径。国际资本市场协会总裁马丁·斯切克此前表示,“一直以来,境外投资人都希望通过更便捷的方式、不受投资额度限制地进入中国债券市场,而自贸区债券业务正是通往这一目标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