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拉起“老赖惩戒网” 诚信建设何以频频惊动国务院?

来源:搜狐 2016-06-15 10:07:21

  照片上看着干净整洁的餐馆,实际上却是油污横流,炒饭中的火腿肠是老板娘直接用牙咬开的,厨师尝完饭菜再扔进锅里……这些惨不忍睹的真相却是现实,今年央视“3·15”晚会上,饿了么、家乐福、中国电信、工商银 ...

  照片上看着干净整洁的餐馆,实际上却是油污横流,炒饭中的火腿肠是老板娘直接用牙咬开的,厨师尝完饭菜再扔进锅里……这些惨不忍睹的真相却是现实,今年央视“3·15”晚会上,饿了么、家乐福、中国电信、工商银行等知名企业被点名,一些骗局、陷阱、黑幕陆续被曝光。这些事实的背后再次揭露了我国社会诚信的严峻形势。

  人无信不立,如今,商业欺诈、合同违法、制假售假、偷逃骗税、学术不端、电信诈骗等诚信缺失问题饱受诟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有序健康稳定发展。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诚信缺失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呼声日益强烈。面对诚信尤其是商业信用遭遇挑战的严峻情势,我国开始逐步建设社会诚信体系。

  

  图片来自中国政府网。

  端午小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被作为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的重要内容。

  《意见》中明确四类失信行为,并对失信行为出台多项惩戒措施,从出境、买房、坐飞机到贷款、开公司,甚至到个人消费,一张围堵“老赖”之网建立起来,使严重失信者处处难行。同时对诚信行为进行褒扬和激励,建立“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措施。

  这是推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

  “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这是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各系统协调运行的制度基础。其中,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是有效规范社会主体信用行为的核心机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司副司长冯中圣曾公开表示。

  冯中圣表示,诚信缺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现在很多失信行为成本太低。要通过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特别是联合惩戒机制,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处处受限。

  我国诚信建设顶层设计逐步完善

  查看“联合惩戒”,黑名单“晒一晒”,让失信的“老赖”们寸步难行;进入“信用信息搜索”,1,131,711条信用记录可以随时随地查到看到……去年6月1日,“信用中国”网站正式上线运行。

  近年来,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公布实施《征信业管理条例》,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2020年)》,一批信用体系建设的规章和标准相继出台,全国集中统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均对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也就是在两年前的这个时候,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成为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意味着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纲要》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四大重点领域,明确了34个方面的具体任务。

  《纲要》明确到2020年,社会信用基础性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信用监管体制基本健全,信用服务市场体系比较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

  同年8月1日,中央文明委印发了《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强调着力推进诚信建设规范化、长效化。这意味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初步形成。

  事实上,早在2003年十六大上,我国就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2007年国务院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2年明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两家共同牵头,36个成员单位。记者了解到,联席会议制度的成员单位目前已增至39家,负责统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南、陕西等省(区、市)设立了专职机构,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方面。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由国务院发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自2013年3月15起施行。该条例是我国当前有关个人信用信息管理制度的“基本法”。

  44部委联手治“老赖”

  前不久,一份由国家发改委、最高法院等44个部委加盖公章的《关于印发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的通知》,在网上引发关注。

  “这是截至目前签署部门最多的一个备忘录,达到44个部门。”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说,它所包含的 55项联合惩戒措施,将有效约束违法失信被执行人,促进失信行为的纠正,改善信用环境,通过联合惩戒,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十三五”规划纲明确提出,健全多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联动响应和联合惩戒机制,强化企业信用依法公示和监管。建立各行业失信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

  记者了解到,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中央文明办、最高法、教育部、工信部等38个国家有关部委联合签署了《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

  截至目前,国家部委已经出台的联合惩戒备忘录有五个,这次有44个部门,联合部门最多,惩戒措施达55 项,惩戒部门和措施之多在联合惩戒历史上少见。

  另外,此次惩戒力度加大。在信用信息共享基础上,原来由一个部门在一个领域对失信当事人实施惩戒,变为由多个部门在多个领域对失信当事人共同实施惩戒。惩戒的对象既包括失信的自然人,也包括失信的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实际控制人。

  多省加快诚信体系建设

  记者还注意到,当前广东、陕西、天津、贵州、山东等地也在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纷纷出台政策、法规或实施意见。

  广东省2014年7月印发《广东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开通“信用广东网”,到今年初,省级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归集了工商、质监、税务、海关等33个部门156大类,超过8100万条数据,初步搭建了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基础数据库。

  天津从12个方面推动完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任务,先后制定了信用规划和20多个制度。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十个一”改革。建立信用信息共享交换中心,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

  陕西省出台《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发布“诚信红黑榜”,在企业开展“诚敬做产品”活动,在商场、集贸市场开展创建“诚信经营示范店”活动。推动法院、银行、通信、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贵州印发《贵州省2016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八大举措,91项指标、50多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勾绘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全景图”。

  浙江省公布了12类失信信息,其中来自铁路部门的 552名逃票乘客格外“抢眼”,该省民政厅、国税局、旅游局等14家单位相继制定本行业的失信黑名单。

  上海出台规定,将驾驶员违法停车、行人闯红灯等行为记入个人征信。

  政府建“天罗” 需要市场建“地网”

  但是,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论是个人信用体系还是各领域的信用体系,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府主导推动的较多,但这仍不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信用与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韩家平在“2016中国信用高峰论坛”上表示,诚信缺失问题及信用交易风险问题,单靠政府进行信用建设是不够的,也需要市场各方的努力。

  “政府可以说是从监管角度建立了‘天罗’,同时需要通过市场化方式建立联防的‘地网’,两者配合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信用网络。”韩家平说。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诚信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利公表示,目前我国诚信建设存在“三多三少”,即道理讲得多,实际管理的办法少;单个部门的宏观粗线条办法多,相关部门齐联手操作性强的办法少;在不诚信者“可承受范围”的办法多,能产生“切肤之痛”的办法少。针对当前诚信建设形势,他呼吁应该特别重视“诚信管理”,打造失信者惩戒网络。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征信方式、信用信息应用方式、信用路径选择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副司长李聚合表示,对于信用体系建设,全社会已形成共识。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改革社会治理的模式,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新模式,使各级政府对信用体系构建产生巨大需求。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欠钱人没有财产,就不起诉了?大错!


北京才良(杭州)律师事务所 2018-06-14 10:11:05

地方债,信用评级“准”吗?


网络 2014-06-30 15:06:37

谁把我列入贷款信用不良记录黑名单?


燕赵都市报 2014-01-07 14:34:03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