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四维看A股跌宕这一年:千股被腰斩 仅140股涨

来源: 2016-06-06 08:28:00

  【市场篇】  2015年绝对是A股市场的大年。这一年,在上市公司总数仅比2014年增加216家的背景下,A股累计成交金额却高达254.68万亿元,同比增长243.53%。自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间,A股上市公司数增长1倍,成交 ...

  【市场篇】

  2015年绝对是A股市场的大年。这一年,在上市公司总数仅比2014年增加216家的背景下,A股累计成交金额却高达254.68万亿元,同比增长243.53%。自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间,A股上市公司数增长1倍,成交金额却增长超过27倍。

  世界交易所联合会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内地股票交易规模占全球股票交易总额的1/3以上,直接促使去年全球股票成交量飙升55%,并超过了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但是,2015年又是考验每位市场参与者的一年。以上证指数为例,这一年,上证指数最高曾达5178.19点,最低点为2850.71点,全年的振幅高达71.95%,四年之内增加4倍,且为2010年以来的最高。2015年创业板指数振幅更是达到罕见的177.26%。

  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为抑制过度投机,中金所曾连续出台调控和限制措施。去年9月2日,中金所公布一系列股指期货严格管控措施,包括调低非套保日内开仓限制至10手、进一步提高保证金、平仓手续费上调20倍。此后,市场流动性和深度锐减,近日全市场成交量不足高峰时的0.5%。

  从2015年至今年5月底,股指期货月成交量和成交额走势图来看,目前市场成交情况已经跌入地量。股指期货当月连续(IF当月连续)合约最高周交易额发生在2015年6月份第一周(2015/6/1~2015/6/5),当周交易额达13.77万亿元,而今年5月份最后一周(2016/5/23~2016/5/27),交易额只有0.06万亿元。

  一个可比较的数据是,A股市场虽然也经历了断崖式下跌,两市总流通市值虽较去年5月份逾50万亿的总市值缩水30%,但今年4月份仍有35.42亿元。也就是说,目前股指期货的风险对冲功能近乎丧失。

  对于A股投资者来说,过去一年可谓悲喜交集。在6月份股市大调整来临之后,投资者面临的,更多的是由于市场非理性下跌导致的手足无措。

  2015年A股市场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A型”走势。据东方财富(22.310, -0.39, -1.72%)Choice数据统计,市场上分别出现3万多次涨停和跌停,平均每只股票在一年中有12次左右的涨停和跌停。过去十年,涨跌停次数加起来也分别仅有7万和4万多次。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2010年至今的六年多时间里,上证指数共有21个交易日下跌超过5%,2015年就有12次,其中更是有4次的单日跌幅超过7%。2015年7月27日,上证指数暴跌8.49%,创8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去年6月9日,沪深300(3163.986, -13.07, -0.41%)指数创下5380.43的高点。今年5月31日,市场三大指数跌幅均超40%。其中,上证指数下跌43.17%,深圳成指下跌41.78%,创业板指下跌41.7%。

  去年5月29日当周,中国结算公布的新增投资者数量达164.44万,创下历史新高,环比前一周大增82%,其后连续三周保持在百万之上。但是,随着其后指数的断崖式下跌,A股周新增投资者数量大大缩水,最新的2016年5月27日当周,A股新增投资者数量仅33.71万,仅为去年高峰时期的20%左右。

  【救市篇】

  2015年6月至今,A股市场经历数轮剧烈波动,以证金公司、汇金资管、外管局旗下梧桐树投资(包括其下属的凤山投资和坤藤投资)、十个中证金融资产管理计划和五个救市基金为代表的“国家队”,通过多种渠道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并依托央行流动性承诺,通过拆借、发行金融债券、抵押融资、借用再贷款等方式获得充足的流动性。

  据招商证券(16.270, -0.03, -0.18%)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末,国家队共持有A股1257亿股、合计市值1.3万亿元,占全市场自由流通市值的5.96%。其中,证金公司是最主要的“救市”机构,截至2015年末,证金持股占国家队总持仓的43.96%,持股市值达到全市场自由流通市值的2.62%,汇金资管(1.68%)和十个资管计划(0.87%)次之。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家队在“换手”(部分股票的减持和增持)后,持股数下降至1254亿股、合计市值约1.1万亿元,占全市场自由流通市值比重下降至5.93%;证金公司持有超过国家队过半的股票,仍是绝对主力,持股市值达5338亿元。

  招商证券以当季的净买入规模加权均价作为证金公司的持仓成本,估算证金公司2015年三四季度和2016年一季度的持仓成本市值,分别为7686亿、6150亿和6623亿元。其中,基于年末的短期偿债压力,证金受让部分股票给汇金资管和梧桐树投资等国资长期持股平台,以筹集资金偿还短期银行短期表内拆借,2015年四季度净减持1482亿元;2016年一季度证金继续“买入”,净增持490亿元。按照季末的收盘价估算,三个季度末的持仓市值分别为6056亿、5453亿和5312亿元,分别浮亏21.2%、11.3%、19.8%。

  【上市公司篇】

  以2015年6月12日上证综指创下的5178.19点计算,截至今年5月底,A股2856家上市公司有991只个股股价腰斩,其中有18只个股的股价跌幅超过70%。在这期间,股价正增长的仅315只,其中2015年之前首发上市的仅175家,也就是说,扣除新股或次新股,股市大调整以来,股价取得正增长的个股只剩140只。

  这导致了上市公司股东通过股权质押套现,面临巨大风险。去年以来,不少上市公司股价跌破股权质押理论警戒线,一些上市公司只好停牌并通过筹集资金、追加保证金或追加抵押物等方式来缓解危机。这同样使得券商、银行和信托公司等在质押方面临较大风险隐患。

  资本市场的深度调整亦给上市公司日常的资本运作行为,如再融资计划、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等带来诸多烦恼。

  以定向增发为例,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从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一共有183个定增项目跌破发行价,发行日期主要集中于去年5~8月份、12月份以及今年1月份的大盘快速调整时期。

  今年1月份,沪深300指数下跌21.04%,为此次股市大调整期间的月跌幅之最,这导致A股去年12月份31项定增和今年1月份22项定增破发(以5月31日收盘价计);去年7月份,沪深300指数下跌14.67%,月跌幅仅次于今年1月份。以5月31日收盘价计算,去年7月份A股市场的13项定增的平均折价率达33.19%。

  【机构篇】

  去年7月4日,首批21家券商联合公告,将以2015年6月底净资产的15%出资,合计不低于1200亿元,用于投资蓝筹股ETF;8月29日股市第二波大跌发生后,监管部门将直接参与救市的券商扩大到50家,要求按截至2015年7月31日净资本的20%出资筹集1000亿元,交予证金公司进行权益类证券投资。

  据2015年报数据匡算,23家上市券商共计向证金公司提供资金1641.9亿元;而这23家上市券商同期净利共计1613.64亿元,同比增长近150%。前三大券商中,中信证券(16.390, -0.10, -0.61%)两次合计投入211亿元,海通证券(15.430, -0.01, -0.06%)投入195亿元,国泰君安(17.730, -0.09, -0.51%)投入170亿元。

  另据媒体报道,去年救市期间50家券商以收益互换形式交给证金公司统一操作的资金,截至一季度末累计浮亏11.9%。

  21家券商在去年股市大调整期间曾联合公告,承诺“上证综指在4500点以下,在2015年7月3日余额基础上,证券公司自营股票盘不减持,并择机增持”。

  虽然券商自营的最新盈亏情况难以确知,但从18家上市或挂牌新三板券商的2015年报公布的自营业务利润率情况来看,只有华泰证券(17.990, -0.59, -3.18%)第一创业(40.600, 1.60, 4.10%)证券、西南证券(7.860, -0.06, -0.76%)国元证券(16.720, 0.00, 0.00%)4家券商环比出现上升,大部分券商自营业务的利润率都出现下滑。其中,下滑超过20个百分点的有4家,分别为东海证券、湘财证券、招商证券和国海证券(7.580, -0.12, -1.56%)

  股市大调整期间,受损严重的还有私募机构,私募产品回撤超过50%的比比皆是,部分产品近一年的最大回撤更是曾超过90%。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去年5月份纳入统计的1692只私募产品的近一年最大回撤平均值为7.33%,去年6月份纳入统计的1739只私募产品的近一年最大回撤平均值跳涨至16.58%。其后至今年5月份,这一数字便一直保持在20%以上。

  大盘的波动除了影响私募产品净值回撤外,也影响了私募产品的新发行数量。去年6月份开始的大盘回调,使得2015年7月份新发行的私募产品数量环比直接腰斩。此外,格上理财最新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5月份,国内金融机构新发行私募类产品仅454只,而去年同期为3498只。同时,私募产品清盘数大大增加。

  在资产收益率本就下滑的情况下,“资产荒”进一步加剧,各类理财产品,如银行理财、信托产品、券商资管产品以及网贷(P2P)产品收益率不断下降。

  银行理财方面,银率网统计数据显示,非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去年1月份的5.24%下降至今年5月份的3.89%,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去年1月份的6.28%下降至今年5月份的5.24%。

  对于某些靠借新还旧的不规范P2P公司来说,由于资产价格下降,同时负债价格迫于市场竞争难以下调,骗局链条随即断裂。股市大调整以来,P2P公司兑付危机乃至跑路事件不断充斥媒体,一些更不透明的线下理财公司动辄百亿的资金兑付危机则加重了市场对P2P行业的误解。

  网贷之家数据显示,2015年6月至今,已有1023家P2P公司出现提现困难、停业乃至跑路等问题。一年以来,平均每天有近3家问题平台产生。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1月份至今,问题平台出现最多的月份发生在去年的六七月份,正是大盘深度调整之时。

  P2P产品的收益率也呈单边下跌趋势。据银率网统计,去年1月份,P2P产品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为14.92%,这个数字到今年5月份已降至9.63%。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