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在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部分核心二线城市,北上广深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涨幅都接近或超过3%,其他二三线城市房价走势则相对平 ...
4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在70个大中城市中,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部分核心二线城市,北上广深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涨幅都接近或超过3%,其他二三线城市房价走势则相对平稳。
各城市之间房价走势出现分化,也标志着各地房地产市场冷热不一。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幅度较大,主要是改善性需求增多所致,尤其是随着“两孩”政策的放开,“以小换大”、“以旧换新”等购房需求屡见不鲜。部分三四线城市则存在着明显的供过于求现象,很多农村居民在拆迁补偿中已经获得住房,另外,三四线城市的外来人口相对较少,且流动性较强,对住房的刚性需求较弱。
此前,我国楼市的投资性需求盛行,且由于缺乏完整透明的住房配置和供求信息,导致楼市价格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失灵,市场机制存在扭曲,各地楼市或单边上涨,或集体低迷。当前的市场分化在某种意义上凸显出市场调控效率的增强,价格走势也真实地反映出各城市的供需水平。从3月份的房价数据看,部分此前价格上涨过快的具有旅游投资概念的城市,新建住宅价格出现了持续环比下降,刚需后劲明显乏力,以往这些城市却是投资的热点,必须警惕后市潜在风险。
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主体尤其是开发商应当细分市场,实现精细化经营,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大肆布局的中小型开发商,要重新充分审视投资区域的机遇和风险,适当控制拿地规模、建设进度,配合区域内去库存进程,调整经营策略。
业内人士分析称,住房的不动产属性决定了供需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一线城市房价高企,成交回暖,土地市场竞争激烈;三四线城市虽然地价便宜,但是处于房地产去库存的周期内,囤积土地也面临着较大风险。
一线城市产业聚集度高,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集中,形成了对资源的“虹吸效应”,且在住房之上附着了一定的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便利,因此一直存在着较强的刚性需求。虽然曾经的“炒房现象”积聚了泡沫,但是随着近些年限购政策的严格执行、居民收入提高以及需求的释放,房价出现过多次调整,泡沫有所消化。未来,随着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在各城市间的均衡配置,比如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散以及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对接,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北京房价的涨幅。
三四线城市“去库存”,则不应仅仅注重在短期内对楼市进行刺激,而应着眼于供需结构的中长期调整。
4月12日,国土资源部印发《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结合房地产去库存,实施有效用地调节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对房地产库存较高的城市,减少直至停止住房用地供应。
由此可见,房地产去库存应当纳入城市建设发展的“大盘子”里,从供给和需求两端着手,供给端控制土地供应的规模、节奏,需求端则需要发展相关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应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
事实上,除降低首付比例等措施外,很多地区在刺激楼市销量上花样频出,部分地区出现的“零首付”以及“首付贷”等现象,加大了买房的杠杆。特别是一些三四线城市几乎没有严格的限购措施,很多投资者认为这是抄底炒房的好机会,如果负债购房超出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将会带来很大风险。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如果地方政府过度使用行政手段、财政补贴,对购房进行过度刺激,那么很可能会引发“后遗症”。
因此,房地产去库存应当走出刺激性调控的思维定式,三四线城市应科学评估区域内的房地产市场,合理设计市场规划,为楼市铺设健康发展的轨道。
对于开发商而言,也应理性认识到房地产“暴利式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整体的行业利润率也在收缩。目前,很多城市原有的居民大多已有住房,未来的刚需集中在新进城人员。尤其是市场竞争加剧,购房者对于配套资源等需求更加多元化,需在住房供给、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方面更加注重市场细分,只有综合运用提高住房品质、以价换量等策略,才能最终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