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较高资本充足率之下银行业整体信用风险可控

来源:金融时报 2016-03-24 09:41:20

  随着我国经济“三期叠加”效应凸显,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银行业面临的不良压力日趋增加,2015年银行业行业风险和区域风险逐渐暴露,资产质量进一步承压。   总体来看,未来银行业整体不良仍面临攀升的压力, ...

  随着我国经济“三期叠加”效应凸显,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银行业面临的不良压力日趋增加,2015年银行业行业风险和区域风险逐渐暴露,资产质量进一步承压。
  总体来看,未来银行业整体不良仍面临攀升的压力,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等产能过剩行业不良将加速暴露;从上市银行的贷款迁徙率来看,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农业银行等不良贷款增幅将略高;但从应对不良的三道防线来看,目前,银行业整体拨备充足,净利润增速虽有所放缓,但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足以应对当前不良的压力,银行业整体信用风险可控。
  不同机构
  不良贷款情况有差异
  我国宏观经济增速呈现出持续下降态势,并进入经济新常态。近期银行业总体的资产质量承受了较大压力,截至2015年年末,商业银行整体不良余额为12744亿元,同比增幅达到51.25%,不良贷款比例为1.67%,双升局面依然延续。
  从行业来看,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从区域来看,2014年,不良贷款率中仅浙江、内蒙古两地超过2%,从不良贷款的增幅来看,内蒙古、黑龙江、广西、云南、四川、福建、山西等地的增幅均超过80%;从2015年三季度已公开的数据来看,黑龙江、山东两地不良贷款率超过3%,资产质量恶化明显,浙江、云南两地不良贷款率超过2%。
  总体来看,上述区域的信用风险有所上升,不良贷款仍面临上升的压力。落后产能以及产能过剩集中的子行业以及地区风险将进一步暴露,但系统性风险暴露的可能性很低,银行业信用风险总体可控。
  从不良的机构分布来看,截至2015年9月末,不良余额方面,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余额最高;不良率方面,农商行的不良率最高,为2.35%,不良余额为1643亿元,均高于城商行。以“三农”和小微客户为主的农商行由农村合作社改制而来,在资源整合、综合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尚显不足,其风险管理能力及风险防范能力均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综合抗周期能力较弱,在当前环境下,其不良将继续增加。
  其次为城商行,各具地方特色的城商行业务范围主要集中于当地,重点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且行业分布多为制造业,集中度较高,风险不易分散,难以对冲行业发展困局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这两类银行发展较早,业务分布于全国范围内,在抗周期和风险管理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抵御能力,综合管理体制非常完善,因此不良水平虽有所上升,但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上市银行不良资产
  主要分布在传统行业
  从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3季度末,国有五大行中,农业银行的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双双居于首位,分别为1791.58亿元和2.02%;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的不良水平较高,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的不良率均不到1%,处于行业较低水平。根据各公司201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采矿业、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区域主要集中于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以及西部地区。
  现有五级分类的方法会使得不良贷款的确认存在滞后性,而银行的实际不良主要从三个维度来衡量:关注+不良、逾期贷款以及核销前不良贷款。从上市银行数据来看,三者均逐年上升,其中,截至2014年年底,关注类加上不良类贷款总额增幅达到42%;2015年3季度末,逾期贷款以及核销前不良贷款的增幅均达到了80%以上,在当前宏观结构调整的环境中,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仍然面临不断攀升的挑战,且行业整体核销的压力越来越大。
  资本积累为吸收不良冲击
  提供充裕缓冲空间
  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与成本在不同行业间的传导存在时滞,目前对银行业的冲击尚未充分释放。银行存量信贷的结构分布与宏观经济未来走势及内部行业分化程度是决定银行业未来不良压力演化的核心因素。
  我们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企业行业经济效益指标中行业累计负债合计为基数,以行业内发债企业有息负债比例均值作为参考标准,粗略估算了各行业有息负债规模以及间接融资规模。在有公开数据的行业中,债务规模排名靠前的主要是电力、钢铁、化工、电子、煤炭等行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9个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12个行业下降。专用设备、有色金属、煤炭开采等行业的工业效益指标大幅下滑,而相关行业去产能的压力较大。钢铁与煤炭行业将首当其冲,银行业在对应行业的不良贷款也将上升。
  不过,从银行业自身情况看,在过去几年的高景气阶段通过利润累积及资本市场的融资补充,形成了良好的资本积累,为吸收不良冲击提供了充裕的缓冲空间。在不考虑回收的情况下,银行应对不良有三道防线,分别为拨备、利润以及资本。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过渡期内分年度资本充足率要求,截至2016年底,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需要达到10.7%,其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需要达到9.7%;过渡期结束之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需要达到11.5%,其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需要达到10.5%。在极限情况下,满足2016年底资本充足率为9.7%的要求,银行业能够容忍新增不良空间超过3万亿元,当关注类贷款全部转化为不良贷款时,行业资本充足率仍可达到13%的水平。基于银行在金融系统的重要地位以及监管当局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的严谨态度,银行业的总体信用风险可控。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中债资信发布险企主体评级方法


第1财金 2015-09-24 10:07:00

比特币不能充当商品交换媒介


网络 2014-04-02 15:34:24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