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诚信或严重违反行规的保姆将被禁用。记者昨天从沪联百家家政联盟信息平台获悉,该信息平台已经启用“保姆黑名单”,3名保姆因为违反平台制定的相关规定而被列入“黑名单”。据平台发起人夏君介绍,列入“黑名 ...
不诚信或严重违反行规的保姆将被禁用。记者昨天从沪联百家家政联盟信息平台获悉,该信息平台已经启用“保姆黑名单”,3名保姆因为违反平台制定的相关规定而被列入“黑名单”。据平台发起人夏君介绍,列入“黑名单”意味着今后信息平台的成员单位将禁止雇佣这些保姆。据悉,这是本市家政市场首次启用“保姆黑名单”。(3月11日 《新闻晨报》)
对于保姆行业来说,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方式,保姆从业乱象一直备受诟病。去年,发生在广州的“毒保姆”事件令人震惊,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保姆行业的争论。如何雇佣到可靠放心的保姆,确实需要制度层面的完善和创新,将某些素质不高、道德偏低的的保姆予以淘汰,避免伤害雇主合法权益。
应该说,采取“保姆黑名单”制度,有助于净化保姆行业,从源头上约束和监督保姆的行为,倒逼保姆道德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将“拉黑”的条件限定为“简历和健康证、上岗证、身份证等作假”“3次及以上不参加面试,或面试后不上岗”等等,无疑是对保姆细微举动的有力监管。然而,假如在现实操作中,只是侧重于表面情形的考量,缺乏认真具体的分析,没有将“拉黑”做到精细化,就可能误伤保姆的合法权益。
众所周知,假如保姆弄虚作假、工作懈怠等,被列入“黑名单”并无不妥。但如果保姆的过错并非自身造成,而是由于家政公司和雇主要求不合理而引发冲突,又该如何界定呢?比如,某些家政公司的要求过于苛刻,管理规定损害了保姆的合法权益。再比如,某些雇主自身素质不高,对保姆恶语相向、故意刁难,最终在雇主与保姆间引发矛盾等等。那么,对于上述情形,假如将责任板子再打到保姆身上,并被拉入“黑名单”,对于保姆来说确实有点冤枉。
当保姆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并非个人导致,则意味着,其过错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或非主观过错。那么,当信息平台掌握了保姆是否“被拉黑”的话语权,会不会将保姆的正当维权举动当作不文明行为对待呢?尤其是,在家政行业中,保姆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一旦被冤枉,实现自我维权更是难上加难。基于此,对于保姆的不文明行为,也应该区别看待,当保姆的不文明行为只是被迫无奈中的举动,是否“拉黑”就应有更多考量。
不可否认,设置“保姆黑名单”确有必要,但前提应该是每个保姆都能够顺畅维权,实现保姆与家政公司、雇主之间的平等对话。假如,只是片面强调保姆的义务承担,则可能会让保姆面临维权窘境。由此,“保姆黑名单”的推广和应用,还是应该谨慎为之,不要对保姆的合法权益造成误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