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央行首次批准8家企业准备个人征信工作。包括阿里、腾讯、拉卡拉等互联网公司成为首批试点幸运儿。其中阿里在个人征信服务方面表现得十分活跃,其“芝麻信用”在750分以上用户在9月15日至10月14日包括国 ...
今年1月,央行首次批准8家企业准备个人征信工作。包括阿里、腾讯、拉卡拉等互联网公司成为首批试点幸运儿。其中阿里在个人征信服务方面表现得十分活跃,其“芝麻信用”在750分以上用户在9月15日至10月14日包括国庆黄金周期间可以走首都机场国内快速安检通道近日也在网上被热炒。专家认为,大数据的应用和发展提高了征信的效率,促进了征信行业发展,解决了行业的痛点。但大数据应用与个人信息保护同等重要,数据如何使用、个人信息如何保护应梳理出更为清晰的制度规范。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通过大数据来形成新的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解决我们这个痛点的方法已经找到了。所以很多企业积累了一定的数据以后,就希望来进军这个市场,解决这个问题。尤其是阿里、腾讯这种BAT大企业,它积累的数据比较充分。
今年以来,个人征信市场逐渐对民营企业“开闸”。首批获准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8家机构将于近期接受央行“终考”,民间征信机构如何成为央行的有益补充,推动中国征信体系建设是业界关心的焦点。
过去金融机构对于个人征信的评级主要是根据你在银行是否有借款、及时还款等等这些记录来形成对于你个人信用的评价。中国现在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到银行去借款形成这种记录,所以这也是制约着我们中国现在的网络借贷行业乃至我们整个金融市场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据测算,中国个人征信市场空间为1030亿元,而中国目前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的总规模为20亿元,其中,个人征信仅占很小一部分,中国个人征信未来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多元、多维度来把这些数据来纳入对一个人的评价当中。这个有望通过大数据来破解当前中国信用评级的困境,摆脱银行信用的唯一出路的这种缺憾。
然而黄震特别指出,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很容易暴露,但个人征信机构究竟可以收集哪些信息、不可以收集哪些信息,在中国也尚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这使得征信公司在开展业务时面临困惑。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特别提出,要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完善产业标准体系。黄震表示,现在大家对发展大数据热情高涨,但也要充分认识到保护个人数据的重要性,对数据如何使用、如何保护必须要有清晰且与时俱进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