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中诚信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半年期限已到,预期这8家机构将于近期拿到首批个人征信牌照 ...
今年1月,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中诚信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半年期限已到,预期这8家机构将于近期拿到首批个人征信牌照,我国距离“信用社会”的建成又将更近一步,业内期待信用市场出现百家争鸣的健康发展局面。
在六个月的准备期里,首批入围个人征信业务的8家机构已完成组织建设,即将开启个人互联网金融信用评分。其中大部分将信用评分作为首推产品,且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如前海征信的信用评分“好信度”目前主要服务于金融信贷。华道征信为一分专用,目前已推出“猪猪分”专门用于检验租房者信用状况。更多机构为“一分多用”,如芝麻征信的“芝麻分”和考拉征信的“考拉分”已经推广到酒店、租车、旅游等多个领域。
在这8家机构开启民间个人征信服务之前,央行凭借国内数以万计的商业银行网点、信用卡中心、银行信贷批复等数据,掌控我国个人征信体系。随着年初的央行发文允许腾讯、阿里巴巴等八家民营征信机构进行个人征信试点,及7月《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民营征信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等,业内人士认为,这都显示出我国在为民营个人征信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而一旦8家民营征信机构获得首批个人征信牌照,我国个人征信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将被打破,整个征信市场将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场景。业内人士预期,民营征信机构以及独有的灵活性、市场性以及高效率会为个人征信行业带来更多的活力与补充,而这恰是传统央行征信数据所缺失的。
然而民营个人征信的衡量标准和权威性同时也引来业内争议。如腾讯征信依据基于微信、qq等即时通讯的社交属性数据,芝麻信用依据天猫、淘宝个人网购习惯、记录等多样化个人互联网生活化数据,同一个用户在不同的征信机构甚至可能拥有不同级别的信用分值,那么标准优劣及权威性如何评判?用户层面甚至担忧,虚拟账户的真实性如何保证,民营机构在市场化逐利本性的背后如何确保公正性,数据会否伪造?
此前在上海举行的“2015上海新金融年会暨互联网金融外滩峰会”上,几位业界代表就“信用分是否等同于个人征信,是否要给全民打分”展开激烈的探讨。尽管对个别技术问题存在争议,但业内普遍认为,评分只是征信服务的“冰山一角”,未来各家机构的征信服务仍需向广度和深度延伸。
在延伸之前,信用评分无疑是基础。对于征信机构来说,数据自然是核心和关键,过去的信用评级都是通过一个人的借贷历史和还款的表现来判断其情况,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则要用额外的、更多的数据进行信用评级,额外的数据包括一些物流、社交甚至其他电商方面更特殊的信息等方面。那么,不同的征信机构由于掌握的数据存在差异,对同一个进行评分也是有可能出现较大差异的。
尽管评分系统权威性不一定受到一致的认可,但事实上,对于实用主义的用户来说,能带来多少消费上的方便才是最重要的。芝麻信用首席信用数据专家俞吴杰认为,对于个人用户来说,肯定是谁家的评分应用场景更多、优惠更多,就更受欢迎。
而评分的背后则考验每家征信机构的数据来源、分析方法、模型维度以及被合作机构的认可度,归根到底这都需要市场来检验。
即便市场检验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但从乐观层面来看,此次8家机构破冰个人征信领域,都将促进我国征信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信用记录的逐步建立、丰富,促使我国社会形成良好的信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