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中国首度公布全口径外债超1.6万亿美元 短期外债风险可控

来源: 2015-07-18 12:04:00

  中国官方17日首次公布外债口径调整后的全口径外债,截至2015年3月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02768亿元人民币(6.2095, 0.0000, 0.00%)(等值16732亿美元)。  官方解释说,全口径外债余额上升,主要是由于外债统 ...

  中国官方17日首次公布外债口径调整后的全口径外债,截至2015年3月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02768亿元人民币(6.2095, 0.0000, 0.00%)(等值16732亿美元)。

  官方解释说,全口径外债余额上升,主要是由于外债统计口径调整引起的。其中,首次纳入统计范围的人民币外债余额为49424亿元人民币(等值8047亿美元),占全口径外债余额的48.1%。若按调整前口径(外币外债)计算,中国外债余额较2014年末减少3%。

  17日,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就中国全口径外债等情况答记者问。

  其中明确,自2015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经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相应调整了中国外债数据口径,公布包含人民币外债在内的全口径外债。

  这将使外界更全面了解中国详细的外债情况。

  此前,中国公布的外债均未包括人民币对外负债。

  从数据看,中国人民币外债在全口径外债中的占比接近一半。官方对此回应称,中国已是高度开放的经济大国,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也稳居全球第2大贸易融资货币。从2015年3月末中国人民币外债的构成来看,主要是非居民存款和贸易融资类人民币外债,两者合计占比近60%。

  其中,非居民存款主要是境外机构持有的人民币存放于中国境内银行产生的外债,这部分存款虽然在统计上属于外债范畴,但与中国境内机构从境外直接借用的狭义外债有较大区别,说明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较强,有利于更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贸易融资类人民币外债基于进出口贸易背景,主要是境内金融机构为进出口企业提供的融资产品而产生的对外负债,这部分外债实质上是伴随中国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增加而自然产生的。

  官方预期,今后随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一带一路”逐步落实等,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以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形式表现出来的人民币外债仍然会继续增长。

  谈及外债风险时,中国人民银行[微博]、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世界银行[微博]发布的《全球发展融资2012》和《外债数据小手册2012》指标衡量,中国外债可持续水平较高,总体风险不大。

  按照债务期限划分,2015年3月末中国短期外债占比超过70%,但这部分1年期以下的债务中,一半以上是与贸易有关的信贷,这部分外债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偿付风险有限。另外,中国短期外债与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相比规模不大,短期外债风险可控。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