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守信企业获得实惠是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保证,如今在辽宁省,通过10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这一略显抽象的经济层面概念已经具象成了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载体,“奖优惩劣”、“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 ...
让守信企业获得实惠是营造公平市场环境的保证,如今在辽宁省,通过10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这一略显抽象的经济层面概念已经具象成了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载体,“奖优惩劣”、“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信用体系建设是商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然而如何把“信用”形成体系与制度,可量化可应用则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
据省发改委信用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辽宁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早,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5年,省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2009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信用工作会议,提出建设“信用辽宁”目标。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宁信用建设品牌。
信用体系建设离不开数据平台。经过近年来持续的投入与推进,目前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征信平台已经基本建立,工商、质监、税务、公安等30个省直单位将其掌握的数据全部录入到该平台。全省447.7万户工商注册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民政系统注册的2万户民办非企业和社会团体,7648家司法机构等公共信用信息实现了网上公开和授权查询,数据量共计达到4.3亿笔。
信用建设需要典型示范。从2010年起,我省连续开展了三届辽宁省诚信示范企业评选创建工作,三届共计以省政府名义命名表彰了370户企业。这一表彰并非简单的“精神鼓励”,而是给企业以实实在在的实惠。省(中)直22个部门联合出台了38条诚信示范企业优惠政策,涵盖税收、海关通关、融资服务、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
奖励守信同时也要惩戒失信。辽宁省出台办法,对失信企业实行部门惩戒联动,一个领域的失信行为将受到多个部门的处罚。2012年以来,有811家企业列入省失信企业黑名单,通过降低信用报告评级、设置工程投标准入门槛等措施,让企业尝到了“苦头”。同时,开通了12346公益投诉举报电话,目前已收到失信投诉举报694件,其中有5件纳入省失信企业黑名单进行联合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