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没必要恐惧 二次探底更应树立信心

来源: 2015-07-01 20:58:00

  今日大盘以63点低开(虽说显得有些无厘头,但也说明投资者仍未从前几日的恐惧中“苏醒”过来)。开盘后,大盘瞬间下探4184点后便迅捷拉起,此后一直纠缠于昨收盘点位来回震荡。其中,昨日强势板块如银行、航运等出 ...

  今日大盘以63点低开(虽说显得有些无厘头,但也说明投资者仍未从前几日的恐惧中“苏醒”过来)。开盘后,大盘瞬间下探4184点后便迅捷拉起,此后一直纠缠于昨收盘点位来回震荡。其中,昨日强势板块如银行、航运等出现下跌,压制了指数上涨;但创业板由于没有大盘股压制,走势就显得比较“凌厉”,第一波上攻涨幅科就接近5%。中午前后,大盘出现明显回调,但仍只退至昨收盘下方震荡。下午2点14分,股指期货突然向下破位(中证500更是跌幅达10%),大盘在上攻无望后,亦跟随股指期货带量“跳水”,最低4043点。截至收盘,大盘收出的是一根带有长上影的几乎光脚大阴线。

  这根阴线的量能略有萎缩,表明市场具有惜售心理,但“抄底”资金也不够活跃。形态上,由于今日大盘收阴,形态似有两阴夹一阳空方炮态势;但也基本构筑成了W底态势,前提是明天必须上涨。因此,明日大盘又将比较关键。主力大单显示,今日两市主力大单净额再度大幅净流出(-1088亿),且基本是大盘股的净流出。板块全盘皆墨,无上涨板块,亦无主力大单净流入板块,其中电子、房地产、证券、交运、医药位列净流出前五,净流出额-86亿至-46亿不等。

  均线上,今日大盘一度站上5均,但收盘仍处于5均之下。关于5均,昨日博文曾说只要大盘平开就能站上5均,且收盘站上5均,应没大问题,收盘于5均之下,应仍有继续下跌;但今天大盘大幅低开,使得5均从原本可以带来的支撑突然变成了盘中压制,这是始料未及的。明日5均将下移至4126点左右,盘中仍然具有强压制;同样,明天大盘能够站上5均,则反弹之路仍在,如收盘仍处5匀之下,则仍需底部震荡。指标上,MACD绿柱再次放大,DIF与DEA仍保持大开口下移态势,且继DIF跌破零轴后,今日DEA亦已跌破零轴,表明大盘已经进入空方市场;KDJ无明显大的变化,与今日下跌之比似有钝化之感(不承认如此大的下跌)。表明市场仍处下降趋势之中,且已至空方市场;但转折仍在继续之中,并未再次“绝望”。

  昨日博文认为:市场“绝处逢生”属管理层意志表现,因此市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现在要做的就是放下包袱,做好以后的事情;但市场自有规律,任何人为干扰都只能改变一时,因此后市震荡恐依旧难免,不过七月行情应有希望。今日大盘出现大跌(原判断或会有下跌收小阴线,但如此大的跌幅却实在出乎意料),这也就是笔者反复提示的即使B浪反弹开始,行情也会非常难做的原因。

  那么,今日大盘为什么会出现大跌呢?笔者分析以为:一是昨日抄底资金的“见好就收”,试想,昨日上午躺在跌停板上的许多股票,至收盘已处于涨停板,加上今天上午的惯性上冲,获利已达20%以上,跑路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另外,此处也有主力洗盘铺垫B浪反弹的味道。二是从技术上讲,昨日中午前发起的上攻,属分时图15分钟底背离引起,一般而言,15分钟结构也只能负责后面6小时左右的涨跌,按照时间推算,也就是今日中午前后,因此今日下午出现下跌也算正常(下跌如此之多却也有些不正常)。三是今日大盘大幅低开,且开在了5均之下,不但增加了上攻压力,还打击了人气。四是周五又有新股发行,市场资金压力再次增大。五是管理层不断推出的“利好”,大都是“远水”,且主要属“维稳”,并没有一条能够立刻刺激市场兴奋的利好出现。六是大跌源自股指期货,特别是中证500,下午半天下跌竟达12%,完全不是正常表现(笔者怀疑是有机构恶意做空套利)。

  不过,既然A浪底部已经探明(即使再创新低,空间也将有限),那现在离底部不远就没必要纠结于短线的涨跌;而且,从5178点下跌以来,A浪下跌的空间已经足够,所不够的仅是时间,这就需要大盘在底部区域有个足够的震荡过程。B浪反弹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往后炒作的难度会更大,但既然属B浪反弹,也就绝不可能仅是昨天一天就结束;更大的可能或就是二次探底,因此根本就没必要恐惧,反而应该树立信心。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