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聚焦医疗行业创新进行时:传染病防控如何领先世界

来源:网络 2015-06-20 10:26:00

  【相信很多人对十二年前一场突如其来地爆发的那个叫做SARS的传染病记忆犹新。SARS让我们措不及防,也付出了很多血的代价。今日,一种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病毒又卷土重来。那么这个中东呼吸综合征是否会像sars那 ...

  【相信很多人对十二年前一场突如其来地爆发的那个叫做SARS的传染病记忆犹新。SARS让我们措不及防,也付出了很多血的代价。今日,一种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的病毒又卷土重来。那么这个中东呼吸综合征是否会像sars那样肆意爆发呢?十几年时间过去了,我们国家的重大突发新发传染病防控工作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传染病无国界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为你保驾护航

  6月13号,是个周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却并没有时间休息,开了一上午学术会议,虽然已经临近中午,他还是赶紧来到电脑前,想了解一下中东呼吸综合征的最新情况。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病原没有护照,病原出国不需要签证,任何一个病原不管哪些地方出来的,就是地球的,世界的。

  通过网站和中国疾控中心内部通报的消息,高福得知,这天韩国的新增病例又增多了,而且首次出现了儿童和医护人员感染。

  由于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在短时间的急剧爆发,已经导致韩国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景象,高福现在密切关注着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发展的新动态,那么他能否告诉我们,这个病毒是否会在中国爆发和流行呢?

  高福: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吃定心丸呢?我个人的观点是可以吃定心丸的。

  高福认为,面对目前正在韩国肆虐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中国公众大可放心

  传染病无国界,面对目前正在韩国肆虐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高福凭什么敢给中国的公众打了这样的包票呢?

  高福:因为我们国家建立起这一套,SARS以后建立起整个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可以做到保障。我们积累的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有一个联防联控机制,就是国家从检疫部门,卫生部门,农业部门,环境部门,外交各个部门的教育部,各个部门的联合是一个联防联控机制,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高福告诉我们,正因为有了联防联控机制,所以当首例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刚一进入中国境内,就立即被发现并马上隔离。采访时,高福介绍说,事实上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并不是刚刚出现的,早在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就已经在中东地区出现,而我国的科研机构就已经着手对它进行了研究。

  高福:我们国家其实2012年他们出现这个病,我们国家科研、机构检测,疾病检测都有布局。

  高福介绍说  早在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就已经在中东地区出现,而我国的科研机构就已经着手对它进行了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这次给我们的任务时间,还是像以前一样,依然是36小时拿结果,所以我希望各个岗位的话,能够有效的这个衔接,还是一直那句老话,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给大家布置(任务)好像挺紧急的。

  金奇:对。作为应急检测这一块,是我们所重要承担的任务之一。

  金奇告诉我们,作为专门从事传染病研究的国家级科研单位。通俗点讲,当一个传染病可能或已经威胁到公众时,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需要第一时间弄清楚,这个病原“是什么?”“从哪里来?”为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和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金奇:所以这个病原体快速准确的发现,这个病原体,我觉得是整个应急处置里头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金奇认为 病原体快速准确的发现是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和防控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金奇告诉我们,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成立十个年头了,2003年sars事件的惨痛经历,是这个研究所成立的重要原因。

  金奇:它的定位就是在我们卫生行业中,唯一一个专门从事传染病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专业的研究所,这是唯一一个。

  作为sars之后新组建的传染病防控领域的“国家队”、“御林军”,他们对目前公众关心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做了哪些研究呢?这些研究的结论能否消除我们的担心呢?

  金奇:现在MERS大家都很关心,很多人都会问,是蝙蝠带的病毒感染了人了,我们国家的蝙蝠带不带这种病毒?从四年以前,我们按照这个传染病重大科技专项这个部署,把全国各个省的涵盖全国范围,我们国家大概40多个蝠种,蝙蝠,接近五千只所携带的病毒,全部扫了一遍,那么可以告诉大家的就是说,我们国家的蝙蝠没有携带MERS病毒。

  除此之外,金奇和研究人员还发现,现在国际社会盛传,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是由蝙蝠传染给了骆驼、再由骆驼传染给人,那么我们国家的骆驼是否携带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呢?

  金奇:三年前,当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事件出来以后,我们所也系统性了组织了安排在全国有些三四个省的骆驼,进行了筛查,那么结果是骆驼根本没有自然状态下含有携带冠状病毒,所以更不可能有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

  事实上,不仅是此次的mers病毒,这些年,从手足病、到猪流感、甲流、禽流感,每一次为了给突发、新发传染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和防控决策依据,金奇和他的团队都是冲在第一线。

  每一次为了给突发、新发传染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和防控决策依据,金奇和他的团队都是冲在第一线。

  杨帆,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的一位资深研究员,这些年,全程参与了每一次突发、新发传染病的防控工作。2014年,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死亡人数屡创新高,作为中国的传染病防控专家,杨帆第一次走出了国门。虽然杨帆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所里安排的援非任务,但他的家人却非常担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帆:我太太是,当时一听我说这事,当时她就哭了,她也是在CDC(疾控中心)也做这方面的,所以非常了解。但是我跟她说,这个事只能我去,这种事情,我要不去别人去,他们风险更高,我去了反而没有什么风险。

  虽然杨帆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所里安排的援非任务,但他的家人却非常担心。

  一方面是要克服艰难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救治,但最终第一批援非的工作人员还是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并且实现了团队零感染。

  高福:我们去非洲防病,实际上大家必须知道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把传染病防控关口前移,过去说我们关口在中国防病,现在我们把关口挪到非洲去了。我们还在国际一流的杂志也从科学的角度对这个病毒进行了分析,从科学的层面来判断这个病毒的发生、发展、进化趋势,这一点我觉得也是我们国家这一次援助非洲取得的一个很大的成就。

  从SARS的措手不及到如今联防联控机制日益周密  中国医疗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们见到侯云德院士时,这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正在这个十多平米的书房工作。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您正在写的这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十三五”的计划。

  侯云德院士正在起草的是,传染病防治国家重大专项的“十三五”计划实施方案。2003年sars事件之后,国家启动了传染病防治国家重大专项,侯云德院士正是这个国家重大专项的技术总师。

  侯云德:控制传染病是一个民生工程,SARS以后,从中央的国家领导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是特别关注的,一次2009年流感大流行,还有H7N9,李克强也关心,老问我会不会流行起来,为什么总理会关心这个事呢,他知道传染病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民心不安宁。

  侯云德院士正在起草的是,传染病防治国家重大专项的“十三五”计划实施方案。

  尽管已经86岁高龄,但侯云德院士却还是忙个不停。在他书房的这个门把手上,我们看到了很多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研讨会的出席证。侯老告诉我们,现在他还保持着每周出一次差的频率,通过深入各地的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的资料。除此之外,他还通过各种渠道时刻掌握全球科研的最新动态。

  在侯云德院士书房的门把手上,我们看到了很多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研讨会的出席证。

  侯老和病毒已经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最近十多年,在和频繁爆发的病毒打交道时,“举国体制”“协同创新”的模式,让他的信心越来越足。侯老告诉我们,2009年对甲流的防控,正是举国体制成功的一个范例。

  侯云德:中央搞了一个联防联控机制, 38个部委都一起来,外交部、财政部都来,一块共同商讨怎么对付,这是非常好的办法,体制,科技创新促进了体制创新,体制创新促进了防疫工作也创新。

  侯云德认为 2009年对甲流的防控,正是举国体制成功的一个范例。

  最终,在2009年抗击甲流的过程中,我国的科学家取得了八项世界第一,对我国和全球疫情控制做出了特殊贡献。

  除了举国体制的保障,面对突入起来的疫情,药物和疫苗是突发传染病防控的一个关键;2004年底,我国各地H5N1禽流感疫情频发。严峻形势下,国家发改委紧急向国外公司订购世界卫生组织唯一指定用药——“达菲”,但却得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答复。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李松:说需要排队,大概2008年才可以订购。

  一个13亿人口大国的公共卫生安全,怎能寄托于外国公司?李松的课题组临危受命,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攻关,完成了50万人份的药品储备任务。2009年,流感病毒“改头换面”再次袭来。短短一个月内,世界卫生组织逐步将预警级别由4级提高到6级。

  李松:六级就是全球大爆发,所有人没有免疫屏障,所有人都需要,都是易感人群,需要进行防控。这时候国家就紧急决定,要覆盖整个人口的2%来进行药物的准备,就需要2600万人份的药物。

  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逐步将流感病毒的预警级别由4级提高到6级。

  最终,李松的团队提前18天完成了战略药品的储备任务,仅此一项任务,就为国家节约了58亿元的采购经费。李松告诉我们,战略药品的储备,仅靠国外是不行的,真正到了紧急的时候,我们往往买不到、买不够、买不起。2013年春,H7N9流感病毒再次“兴风作浪”,就在这时李松课题组研发的新型抗流感病毒特效药——帕拉米韦注射液,获得国家批准,为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松告诉我们,战略药品的储备,仅靠国外是不行的,真正到了紧急的时候,我们往往买不到、买不够、买不起。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在药物研发领域一直存在双十定律的说法,也就是“十年时间”“十亿美金”,而李松坦言,在涉及突发、新发传染病防控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方面,还需要国家持续不断的投入。

  在北京南郊,这个在建的项目就是国家战略性药品及产业化基地,因为防控重大突发性传染病的药不同于常用药,更不能有普通药品的市场占有率,所以,国家应给予持续、稳定的投入,让这个基地源源不断为国家研发、生产出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应急药品。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钟武:国家前期投资也很大,像这里的话是6.85个亿,但是建成了以后,我们要维持,要保持真正这个平台能够运转下去,而且能给国家发挥重大作用,特别是关键时候国家能用得上,还需要一个持续稳定的这种投入。

  在北京南郊,这个在建的项目就是国家战略性药品及产业化基地。

  “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平均30岁出头的团队是如何研制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突变型埃博拉疫苗的?

  在这个会议室,正在进行一场学术沙龙,大家一言我一语,时不时还爆发出笑声,坐在这群年轻人中间的就是陈薇,她正是这个团队的领头人。这个团队平均年龄30岁出头,但是在2014年,他们研制的埃博拉疫苗,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进入临床实验的埃博拉疫苗。

  在这个会议室,正在进行一场学术沙龙。在座的团队平均年龄30岁出头,但是在2014年,他们研制的埃博拉疫苗,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进入临床实验的埃博拉疫苗。

  陈薇告诉我们,去年埃博拉疫情肆虐,她和团队的成员进行了五个月的攻关,成功研制出了埃博拉疫苗,确保了我国的公共卫生安全。而这一切却得益于他们一早就盯上了这个横行几十年的病毒,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跟踪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院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其实我们真正开始做是2004年就开始做埃博拉疫苗相关的研究,我们这个疫苗不是2014年爆发以后才做的,我们有很好的工作基础,当我们整个初步的研究结果在世界最顶级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发的时候,那么国外的专家承认这是全世界第一个2014基因上临床的疫苗。

  在2014年陈薇团队研发的埃博拉疫苗是国外的专家承认这是全世界第一个2014基因上临床的疫苗

  在陈薇团队采访时,记者看到,这些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80后,工作状态轻松、充满活力。在重大突发、新发传染病防控领域,他们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陈薇:以前叫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我们叫养兵千日,千日用兵,就是你的功夫是在平时这个阶段去积累的,是靠你的能力提升,以不变应万变来做防控工作,而不是等疫情来了才做这个事儿。

  半小时观察:来自中国的力量

  经历“sars之殇”,目前,我们国家在重大突发新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和十多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相比十年前,我国疾控系统防控传染病能力大幅提升,这得益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国家对疾控投入增加;第二是我国在传染病重大专项上提升了技术能力;第三是中国疾控实验室对未知病原检测能力增强。2003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投入,其中中央通过国债项目投入29.2亿元,地方投入约75.8亿元,完成了2448个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