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楼市上涨股市暴跌不是“跷跷板”效应

来源:网络 2015-06-23 00:17:00

  股市和楼市曾经表现出“跷跷板”效应,股市也并非处在吸金能力最强的时点,所以楼市、股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初步测算,5 ...

  [摘要]股市和楼市曾经表现出“跷跷板”效应,股市也并非处在吸金能力最强的时点,所以楼市、股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统计数据。初步测算,5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7个百分点、同比跌幅收窄。一线城市涨幅尤为明显。与此同时,股市大跌,让市场各方纷纷猜测股市与楼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是否再度出现。专家指出,股市与楼市各有其内在的特征及规律,不应对市场波动过于敏感,甚至因此误读相关政策。

  联动效应不再明显

  “跷跷板”效应出现了吗?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看来,这种说法只能用来描述过去,却不能预测未来。吴庆认为,股市和楼市曾经表现出“跷跷板”效应,但楼市已相对均衡,股市也并非处在吸金能力最强的时点,所以楼市、股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从历史经验看,“跷跷板”现象曾经存在。如2008-2014年期间,沪指从6100点跌至1600点,而商品房均价则从3800元/平方米涨至6323元/平方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吕随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的股市调整与房市转暖之间的关系却并没有那么密切。

  另一方面,对于楼市回暖的“成色”,市场同样不乏质疑之声。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宇嘉认为,5月底的库存仅仅减少了15万平方米,这与6.57亿平方米的总库存相比仍谈不上库存改善。另外,如果考虑到“在建未售”及“已批未建”这两大块库存的话,言及“库存压力下降”显然太早。

  误读政策危害市场

  楼市稍有回暖便衍生出的“跷跷板”说或许只是股市“躺着中的又一枪”而已。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就公开点评了当下的“政策市”心态,他表示,现在政府的很多政策措施都被解读成是“挺股市”或“砸股市”,而这种过度解读乃至误读其实都是很荒唐的。

  专家普遍认为,无论是为合理自住型需求“松绑”的楼市新政,还是规范融资融券及场外配资业务的正常监管,都是为了因应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而采取的及时且有益的措施,政策的着眼点是保障中国经济在平稳中成功转型,同时促进相关市场的持久健康发展。需要警惕的是,误读甚至是恶意曲解政策的行为最终将会误导市场,并对市场参与者造成伤害。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2月27日昆明成交154套 总面积12009.54平米


昆明房产信息网 2012-02-29 17:35:49

台州“金九”楼市 乱花渐欲迷人眼


新浪房产 2010-09-20 16:30:49

厉政之下 广州个别楼盘一成首付揽客


广州日报大洋网 2010-04-29 16:52:16

陈广清:楼市春天还有多远?


陈广清的博客 2008-11-19 13:20:53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