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外商谈与中国官员相处之道:不能只抱大官腿

来源:网络 2015-05-06 12:40:00

  参考消息网12月2日报道 外媒称,11月是商场交际高峰季,对于新加坡商人凯文来说,他的公司仅在上半个月就接待了两批来自中国的官员考察团。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1日以《与基层官员共同成长》为题发表文章 ...

  参考消息网12月2日报道 外媒称,11月是商场交际高峰季,对于新加坡商人凯文来说,他的公司仅在上半个月就接待了两批来自中国的官员考察团。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1日以《与基层官员共同成长》为题发表文章称,一个是和他在中国某地项目有间接关联的开发区考察团,团中最高级别官员是开发区下辖的某局助理局长;另一个则是凯文所在行业的中央官员和学者代表团,带队的是某司处长。

  自从凯文十多年前开始到中国拓展生意后,这类考察团随着公司业务扩展变得多起来,有时每个月至少一个。当然,中央去年严格控制官员出国考察后,这样的接待有所减少。

  凯文和其他外企高管曾粗略估算,通过接待这样的考察团而促成直接生意往来不多,且有时因为官员的级别不高,未必能在招商引资上给予很大优惠。

  不过只要公司能配合到访考察团的行程,凯文都会亲自或嘱咐公司高管接待,也不介意宴请来访者。

  至于后期回报,凯文觉得不必计算得失,做生意不能只索取,也不能不投入就问能收获多少。他还一直跟同事们说,不要因来访的官员级别低就不认真接待,多接待一个考察团多认识一个官员,未来大家有缘再会,到时自己的企业壮大了,小官晋升了,机会或许在未来。

  社会是现实的。尽管官商关系受中共反腐风暴影响,建立和维护的方式有微妙变化,不过多名外企高管认为,不能以短浅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官商互动,要注重先耕耘再问收获。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经商,能与高官结识为好朋友,的确是一项“加分”。但是遇到政策解读、文件申报、项目审批和跟进等具体问题上,一线官员办事却可直接影响工作进度和推进效率。

  多名在中国经商多年的新加坡企业家说,认识高官固然是个“红利”,但是真正做事的前线官员在各部门间行走,对具体操办事情的步骤和解决办法比较了解,如果你既认识某个部门的高官,又尊重前线官员,交往就可持续。

  其实,接待所谓的“小官”并保持官商正当沟通是一门艺术,但有的外资企业陷入“把它当做一门生意来经营”的误区,以投入产出来计算,导致外事渠道越走越窄。又或者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突然颇有企图地接近有前途的小官,搞得大家都患得患失。

  新加坡商家受访时表示,“只抱大官腿,不和小官亲”会束缚自己的圈子。况且中共反腐要打破官商勾结形成的利益链,促使政策制度走向更公开透明,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大家都好”才是长久之计。

  而且,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官员与相熟识企业负责人需要沟通时,为了避嫌,大官不会亲自出马,而是交代下属处理有关事宜。如此一来,与对接部门科员、处长等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就尤为重要。

  此外,一些地产项目的审批,需要组织专家评审团共同研究探讨。如果外资开发商平时只接近大官,没有和业界相关的学者或者专家打交道,就无益于发展业务。

  相反,如果企业一向一视同仁,对待各界人士都不因为未必有直接经济利益就疏于交往,那么到专家评审会时也许会有无形助益,开发商也不会因为临时抱佛脚,在某个特定时期与某些专家打交道,而引来外界非议。

  一名外交官就说,企业只要平时花时间和基层官员交往,一段时间后,就会渐渐掌握技巧,知道如何根据他的综合能力判断他升迁轨迹和机会有多大。

  更重要的是,在对方还是基层官员时就保持互通往来且火候恰当,等到官员晋升后,即使他所在的部门不直接和你生意所在的领域直接发生业务关系,“与小官共同成长”的想法会成为衡量你人品的指标之一,这种“商誉”是无形的正资产。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