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的信用行业市场格局主要分信用评级、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三个层次。信用评级是一行三会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主要负责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债券信用评级及部分场外债券市场非标准化资产的评级 ...
中国目前的信用行业市场格局主要分信用评级、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三个层次。信用评级是一行三会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主要负责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债券信用评级及部分场外债券市场非标准化资产的评级,如信托。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长期以来呈现市场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的特点。企业征信领域代表性企业如商安信、邓白氏、新华信等,个人征信领域目前以央行的征信系统为主导,覆盖中国8亿人的信用卡和银行信贷数据,另批复8张个人征信牌照,平安、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金融巨头各一张,传统信用评级机构中诚信和鹏元各一张,第三方支付拉卡拉和易宝支付各一张,剩余一张归属企业征信机构中智诚。
相比较信用评级的“高大上”和个人征信时下“红得发紫”,企业征信则显得默默无闻,似乎缺少更多的话题可以谈论。不过,在许多资深业内人士看来,信用行业真正的金矿,不在信用评级,不在个人征信,恰恰正在企业征信,素来低调的商安信、新华信等领航企业或将引领出一波企业征信市场的“爆发潮”。
长期以来,中国债券市场无实质性违约事件。基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和金融监管层的窗口指导管理,一切债券目前都是刚性兑付的。在刚性兑付条件下,信用评级的价值则可有可无,这才出现了东方金诚5万出具信用评级报告的“贱卖”事件。一个规模10亿的信托资产管理计划,信用评级费用只收10万,根源就在于机构投资者根本不认可信用评级机构的价值,因此信用评级行业收费的议价空间很小。加上市场规模相对固定,市场存量无非是7家信用评级牌照之间做市场洗牌。
个人征信这个话题之所以热起来,很大程度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分支之一——P2P的野蛮生长,加之平安、阿里、腾讯三大巨头的互联网金融布局。整体而言,国内真正具有信用数据收集能力并且能够作为可靠风险控制依据的主要是央行的征信系统,央行征信系统目前主要有8亿个人信用数据,其中5亿信息只有1个身份证号。换言之,中国14亿人口中,5亿未收录,5亿不可用,真正能用的也只有3亿个人征信数据。另外平安基于8000万保险客户数据、腾讯基于8亿QQ和6亿微信社交数据、阿里基于1亿电商交易数据,各自从一个维度对个人征信领域做到了局部可圈可点。鉴于个人征信数据的收集极易牵涉到居民个人隐私,延续国家一贯对个人信息商业化的打压政策思维,个人征信领域很可能为面临极其严格的监管,且市场化机构只能做央行征信系统的有益补充。
企业征信长期以来不能做大的市场原因在于国内企业贸易之间结算高度依赖银行信用,对商业信用的应用严重不足,因此传统的企业征信机构以外贸行业应用为主。可以预见,随着银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银行信用去国家化,企业征信的市场需求将被大大激发。在此背景下,国内如商安信等具有优质数据和强大的评级体系的征信机构,如果能够紧抓机遇,积极拓展征信产品应用场景,将有机会在中国新一轮波澜壮阔的发展大潮中,发展成为在部分细分领域足以媲美标普、穆迪等国际信用巨头的行业新领袖,在国际市场打响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