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国家旅游局发布消息,在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第一战役”中,各地共有44家a级旅游景区被摘牌,有1家5a级旅游景区被严重警告、9家5a级旅游景区被警告,12家旅行社被吊销经营许可证。消息一出,公 ...
4月2日,国家旅游局发布消息,在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第一战役”中,各地共有44家a级旅游景区被摘牌,有1家5a级旅游景区被严重警告、9家5a级旅游景区被警告,12家旅行社被吊销经营许可证。消息一出,公众点赞。
近年来,国内旅游景区的“升级”大有你追我赶之势,升级的新闻隔三差五三天两头就见诸报端。然而,从旅游体验上来看,多数游客不仅没有收获太多能和“景区升级”相匹配的“感受升级”,甚至糟心遭罪的抱怨声反倒水涨船高,可谓奇哉!
为何?一些景区评级之前精心改造,打理得井井有条,一旦有了国家认证的“金字招牌”,就如找到了摇钱树可以一劳永逸一般,不仅放松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甚至就此坐地起价,增加了各种消费名目,变得“店大欺客”了。
如此景象,不独是景区,其实在各种院校评级、餐馆评级、酒店评级中不是同样存在吗?巨资投入只为升级“换招牌”,换完招牌就急匆匆变相欺客宰客,以求“收回投资”、享受“投资回报”。赤裸裸的功利追逐,导致了公共服务属性被漠视,导致了服务体验的变味和下滑。
症结在哪?在于没有退出机制。升级是新闻常客,而被摘牌却“难得一闻”。其实,评级没有错,但评级也要像企业里职务竞争一样,要能上能下,有升迁也有“下岗”。给予授牌的光荣,也要给予摘牌的潜在压力;给予知名度的商机,也要给予更多的责任和失职的“危机”。绝不能颁发什么“金饭碗”和永久的“名头”,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市场竞争,才能让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得到相应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