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中国征信市场存在数百亿规模容量

来源:网络 2015-04-02 15:59:35

  虽然在美国已经有百年的发展史,但在中国,征信市场似乎还尚未被大范围开垦。在益博睿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姚诚彰看来,中国至少存在数百亿规模的市场容量,而要释放如此巨大的市场,仍然需要征信行业“基础设施” ...

  虽然在美国已经有百年的发展史,但在中国,征信市场似乎还尚未被大范围开垦。在益博睿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姚诚彰看来,中国至少存在数百亿规模的市场容量,而要释放如此巨大的市场,仍然需要征信行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下,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其背后隐藏的行业机会仍待发掘。

  寻路大数据

  当金融遇上互联网,市场的热情被瞬间点燃,然而,风险也应运而生。随着P2P大平台接连爆出风险事件,市场的担忧与日俱增。目前,国内征信体系不完善,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环境,如何有效管控风险,成为行业发展的大难题。

  风险伴随金融而生,而征信伴随风险而生。早在19世纪末,征信行业便在美国产生、发展,但在中国,一切才刚刚开始。目前,国内征信行业主要由央行主导,这与国外民营征信局蓬勃发展的业态尚不接轨。

  年初,央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涵盖了阿里旗下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机构,2015年也被当作个人征信元年。

  目前,作为外资征信局,益博睿无法直接参与国内个人征信服务,不过在姚诚彰眼中,这并不重要。“大家在谈征信的时候,都比较在意个人征信业务,可是其实征信行业涵盖很多,最基本的东西很少在国内提及。”在姚诚彰看来,征信行业的发展有赖行业“基础设施”的完善。

  “我怎么知道你说的就是‘你’?谈征信首先要谈的是身份认证。”身份认证、诈欺管理是征信行业运转的前提。“如果身份冒用的漏洞没法解决,做再多的征信也没有用。这些方面大家谈的比较少,但恰恰是中国目前需要建立的地方。”姚诚彰说道。

  目前益博睿在中国提供的三个核心服务包括:征信服务、决策分析以及营销服务,帮助企业管理信用风险,防止欺诈行为,确定营销目标以及实现自动化决策。而在难以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情况下,国内P2P平台也越来越多地选择和益博睿、费埃哲等大型征信局合作,帮助管控信用风险。

  现在,益博睿正在做的,是评估互联网对数据源产生的变化和冲击,大数据能否帮助更好决策?“传统征信依赖个人金融资料,现在社交数据等非传统金融数据在征信方面是否有价值?目前,在营销方面有其价值,但信用决策方面还没有看到。”

  市场数百亿

  市场究竟有多大?姚诚彰给出了一个或许有些保守的答案:“至少几百亿”。“并购新华信之后,我们对亚太地区的投资一直在加大。中国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市场。亚太地区是全世界成长最快的地方,中国在亚太地区又属于成长比较快的,每年超过两位数的成长,而且持续了至少三四年的时间。”

  “在中国建立征信体系和整个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协助中国的金融机构还有互联网金融、征信机构,推动他们的成长和成熟。”谈及中国征信行业的未来发展,姚诚彰表示乐观。“央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征信中心正在发挥国家级征信数据中心的作用。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机构可以介入征信体系,政策上的开放也越来越多。”

  姚诚彰认为,在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是中国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商,包括其他行业的数据库正在“公式化”。而这些,都是行业发展的前景所在。

  不过,姚诚彰更看重的是一个有系统的社会征信体系的形成,而实现这一点仍然需要在数据库的搭建上下功夫。“数据必须要分享,否则难以形成社会的征信体系。”

  “国内很多的商业决策还是相当依赖于人工处理,这方面仍然需要推广。相对国外来说,国内的征信体系没有完善,很多信息仍然是孤岛。对于大的电商来说,可能其体量比较大,他觉得不需要和别人分享,觉得这是战略资源。可是,一些基本的东西,我们认为是可以分享的,比如基本的身份认证、企业认证、黑名单,这些是可以分享的。”

  “我们可以看到,当数据被分享之后,对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交易速度、经济发展是有帮助的。”姚诚彰说道。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8亿人纳入征信体系只是一个开始


网络 2013-12-14 13:25: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