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消息 债券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今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理财产品对存款的分流作用明显,监管部门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刚性兑付问题,引导理财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但转型仍有多重障碍,中诚信认为大部分中小 ...
1月8日消息 债券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今日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理财产品对存款的分流作用明显,监管部门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刚性兑付问题,引导理财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但转型仍有多重障碍,中诚信认为大部分中小银行不具备管理净值型产品的系统、人员和经验。此外,非标债券资产的估值难以确定,净值产品缺乏第三方托管和审计等问题也同样存在。
2014年12月监管层酝酿出台《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核心内容是推动银行理财产品逐步向净值型产品转型,就是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理财业务的刚性兑付问题。这份征求意见稿明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是代客资产管理业务,主要包括结构性理财产品、开放式和封闭式净值型产品、预期收益率型产品等,其中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投资的非标债权资产应回表核算。
中诚信国际发布的《2015年中国银行业展望》指出,现有的固定收益、固定期限模式的理财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面临诸多问题。例如,银行理财产品缺少第三方托管和第三方审计,净值存在被操纵的可能性。另外,新规允许净值型产品30%的资金投资于非标债权资产,但由于各家银行对非标债权资产的风险评估可能差异较大,非标估值很难得到一致认可。
中诚信国际总裁助理黄灿指出,第三个问题是银行理财业务向净值型转型需要提升银行投资主动管理能力。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组合配置以债券为主,交易策略以持有至到期为主,在债券投资方面银行并无投资管理优势。
最后一个问题是理财直接融资的发展前景仍有较大不确定性。报告指出,银行理财资管计划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推出,意在将非标债权资产转化为标准化债权资产。但试点一年多来,参与主体少、估值认可度低、交易不活跃,未来理财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前景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报告称,截至2014年6月,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共有498家,其中绝大多数中小银行不具备管理净值型产品的系统、人员和经验。
一般认为,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开放式基金类似,是开放式、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没有预期收益和投资期限,产品每周或者每月定期开放,用户可以再开放期内申购赎回等。该类产品的投资标的除了货币市场交易工具之外,还包括券商集合计划、基金专户、ETF等资产。
有分析认为,净值型理财产品更符合监管部门的对于理财业务“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的要求,且此类产品通过投资于标准化资产可以实现公允估值,有助于解决“刚性兑付”问题。行业普遍认为虽然净值型产品目前市场份额较小,但是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募集理财资金49.41万亿元,其中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占比仅为3.41%。
事实上,在存款利率管制和投资渠道单一的情况下,居民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非常大,理财产品对存款的分流也日益明显。尤其是三季度存款增长明显放缓,当季减少9504 亿元,同比多减3.1万亿元。
黄灿表示,银行把理财产品作为存款替代品来经营,就在业务操作上出现了销售误导、期限错配、信息披露不足、内部交易调节收益等问题。
监管部门近年来不断加强对理财业务的管理。2013年“8号文”对银行理财业务投资非标准化债权提出了上限规定,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上线使监管手段和统计数据信息披露显著提高,“35号文”则要求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
尽管如此,黄灿仍认为银行在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风险被低估了。“银行理财业务大部分为债权类直接融资,这类业务又以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为主,在银行表外核算,不占用资本,无需计提拨备,所谓‘刚性兑付’正是银行针对此类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承担了全额兜底责任。”黄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