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银监局“对辖内7家银行信用卡业务违规行为共处240万元罚款”的行政事项公示成为了行业关注热点。而在这短短的处罚公示背后,还有着鲜为人知的调研数据和值得反思的行业机制。 信用卡多头授信是个顽 ...
日前,上海银监局“对辖内7家银行信用卡业务违规行为共处240万元罚款”的行政事项公示成为了行业关注热点。而在这短短的处罚公示背后,还有着鲜为人知的调研数据和值得反思的行业机制。
信用卡多头授信是个顽疾,持卡人的超额授信有多少?监管对银行有着发卡额度“刚性扣减”的约束,银行为何屡屡“疏忽”?各家银行之间、银行的总分行之间,又有着各自怎样的考量?
本期“愉见财经”就来说说信用卡业务的风控和银行的那些博弈。
多卡授信超月收入100倍
银行的信用卡授信风险几何?笔者独家获悉,上海银监局近期抽查某银行部分年轻持卡人群授信情况时进行了统计,约16%的持卡人在该银行授信时,已持有超过8家(含)银行的信用卡,授信额度超过月收入的30倍,个别甚至达100多倍。
不言自明,多头超额的授信意味着隐患。“暴露出商业银行信用卡综合授信管理机制以及经营和管理等存在诸多问题。”上海银监局在近日一份下发给各辖内银行及卡中心的风险管控通知中称。
一方面,一些持卡人的迭次授信总额度已经远远超过了还款能力,如果持卡人过度举债消费,银行指望着持卡人靠什么来还款?
另一方面,授信不但“超额”还“超需”。上海银监局在检查中发现,超需授信现象突出,而过高的超需授信则会成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恶意套现的温床,挪出钱来用于经营周转、炒房炒股,甚至民间高利贷。这些标的投向,已经远远超出了银行信用卡部门的风控范畴与定价考量。
事实上,监管对此并非没有约束,“刚性扣减”就是其中之一。比如银行核定某客户信用卡授信额度为5万元,若该客户已在其他银行获得4万元额度信用卡,则该行新办卡额度应为最高1万元;若该客户已在其他银行拥有信用卡额度达到或超过5万,则按照“刚性扣减”原则,该行理论上不应再给客户发信用卡。
然而在操作中,在信用卡业务“大推销”的这几年,除非客户个人或所在群体发生了信用风险,否则银行发卡给额度往往“一山更比一山高”,无意甚至故意忽视了“刚性扣减”。
从地域来看,信用卡业务有风险,上海并非特例。笔者从银行卡清算组织相关业务人士处获悉,南方一些大城市更是信用卡套现等现象的高发地。上海银监局的风险提前防控和对“刚性扣减”强于外省市的要求,被上述清算组织人士称为“给力”。在他看来,这一来是地方银监对今年银监会央行整治支付市场乱象的一种默契配合,二来也是对本地近来多起因信用卡欠款引发严重社会事件的快速监管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