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将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签订学生校园诚信承诺书,涵盖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等内容,将诚信档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的重要依据。(11月3日 新华网)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简历 ...
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简历造假…,“大学生失信”像病毒一样肆意传播,这引来了社会各界对高校诚信教育的质疑和诟病。为了根治“大学生失信”,高校尝试了用各种方式来强化诚信教育,比如签署诚信承诺书、发放诚信宣传手册,开展诚信宣传大会,但收效甚微,学生们仍照抄不误。俗话说,治病得找病根。不思考“大学生失信”泛滥成灾的原因,一味地强调宣传教育,只是在隔靴搔痒而已。
从小到大一直被家长和老师反复教育“做人做事要讲诚信”,人人都知道诚信是美德,但却不愿意遵守。我认为这不仅仅是诚信教育缺失那么简单。大学生之所以去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原因只有两个:一,这样做会有好处;二、这样做没有后果。
大学的竞争虽然没有高中那么激烈,但因涉及到奖学金、保研资格等个人利益,表面上虽然都是一团和气但背地里也是暗流涌动。考前跟老师套近乎,考后给老师发信息,花钱买杂志期刊版面,虚开各种志愿者证明…,这些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有些同学为了争学分无所不用其极。在利益的驱动下,十来年的诚信教育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大学的奖惩都是建立学分之上,在以学分论高下的环境下,诚信被挤下校园舞台,弃之如草履。
不合理的奖惩制度可以说是“大学生失信”的始作俑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奖学金的评定不能只简单地参照一个综合测评。可以考虑适当地丰富奖学金的种类,比如分为学术奖学金、文艺奖学金、品质奖学金等,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各展所长、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恶性竞争。利益均衡只是根治“大学生失信”的预防机制,为了防止有些人贪心不足还得有严密的审查机制和惩罚机制。
虽然造假的手法五花八门,但只要审核老师稍加注视,便能找出破绽。而现实的情况是,有证明就可以加分,无论真假根本不加调查。这是学校工作的失误和不作为。与其花那么大力气去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教育和宣传,不如严把审核关,造假一次,就取消评选资格,打消一些同学的侥幸心理。当诚信不再只是教条,学生自然会有敬畏之心。
单纯的宣传和教育解决不了“大学生失信”难题,利益失衡和监管失利才是根源。大学应构建合理的奖惩机制,鼓励和支持学生多元化发展,清除失信诱因,加大审查和惩罚力度,提高失信成本。双管齐下,对症下药,根治“大学生失信”便不是问题。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