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从税务资信角度谈价值与资信评定及权益保护

来源:网络 2014-11-05 12:35:24

  2014 年6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指出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 ...

  2014 年6月,国务院关于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指出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法律、法规、标准和契约为依据,以健全覆盖社会成员的信用记录和信用基础设施网络为基础,以信用信息合规应用和信用服务体系为支撑,以树立诚信文化理念、弘扬诚信传统美德为内在要求,以守信激励和失信约束为奖惩机制,目的是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提出的“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条文,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诚信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我国正处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期。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市场信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防范经济风险的重要举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也引起了高度关注。但是,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欺诈、财务造假、债务危机、富人逃税等经济问题的出现表明:市场经济中存在资本的贪婪与欺诈、信息不对称、乃至“信息黑洞”以及现有监控体系和调控体制失效等诸多问题。美国的次贷危机,中国的楼市高危、过剩与紧缺、金融风险、市场失效等,以及国际国内市场诸多产业(包括金融)的矛盾,都是贪婪欺诈、信息缺失、调控失效的产物,违背了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

  面对上述问题,诸多经济理论和专家学者,一再疾呼: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健全、完善。

  据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在市场体制下,市场的各方———供货方、资本方、生产者、服务方、购买方等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对立统一的关系。然而,市场经济中的合作关系要求各主体适度公开透明,互相了解,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的竞争与利益问题,又使彼此或不肯公布真相,或难以传递实情,从而产生信用缺失、合作失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源于市场主体之间存在合作与竞争、透明与保密的矛盾。针对这种情况,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通过多番的努力和研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这一概念,认为在市场活动中, 在相对的经济个体之间的信息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这种状态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了社会公平、公正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该理论指出了信息对市场经济的重要影响,揭示了市场体系中的缺陷,指出完全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天然合理的,完全靠自由市场机制不一定会给市场经济带来最佳效果,特别是在投资、就业、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另外,该理论除强调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之余也呼吁政府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督力度,使信息尽量由不对称到对称,更正由市场机制所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