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信息薄弱一直使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疑虑重重,而海南省加快完善农户征信系统建设,或可以帮银行解除部分疑虑。 本报记者从人行海口中心支行了解到,海南省内首个农户征信系统三亚市农户征信系统,目前 ...
信用信息薄弱一直使金融机构对“三农”贷款疑虑重重,而海南省加快完善农户征信系统建设,或可以帮银行解除部分疑虑。
本报记者从人行海口中心支行了解到,海南省内首个农户征信系统三亚市农户征信系统,目前已采集了约6万户农户信息,文昌、澄迈作为农户征信系统新的市县试点,正在加快信息采集工作。
业内人士认为,征信系统意义在于提供了农户全面又准确的信用信息,对于银行放货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信用问题致使无法贷款
乐东县佛罗镇的青山西密瓜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从事西瓜和大棚哈密瓜种植及销售,全社共有180余名农户,在社长郭仁东的带领下,很多农户住上了小洋楼。
然而有件事让郭仁东一直很苦恼—合作社里有约10位农户依然在征信“黑名单”之列。“进了"黑名单",就不能贷款。”而据记者调查,信用“黑名单”农户在海南省部分市县并非个例,农户因信用而难以融资的问题普遍存在。
通常情况下,还款逾期,即进“黑名单”。“农户金融知识特别是征信知识的欠缺是主要原因。”采访中,多位银行业人士解释,由于长期以来农户信用意识薄弱,很多农户并没有意识到按时还款的重要性,就产生了“黑名单”农户。
按照人民银行要求,一旦归为“黑名单”之列,即被视为信用不良。银行业人士表示,近几年人民银行一直在严格执行这套信用体系,“一旦信用不良,在哪个银行都贷不了款。”
不过,也存在部分农户并非主观原因而进了“黑名单”。海南省农信社琼中小额信贷部副主任陈金林告诉记者,有的农户将身份证借与他人用作贷款申请,部分乡镇负责人或企业带头人利用职务之便为农户代办贷款等,都可能导致信用问题。
试点农户征信系统成效初现
为切实改善农村融资环境,解决农户因信用融资难的问题,近两年,人行海口中心支行等监管部门引导全省金融机构加大了征信宣传。2013年,人行海口中心支行联合金融机构,在三亚市共同建立起三亚农户征信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平台,以推进海南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截至目前,三亚市已完成6万农户信贷信息的采集和入库。据人行海口中心支行相关人士介绍,现在正在积极推进文昌及澄迈两个市县农户征信系统的试点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海南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注重把农户信用档案建设与创新金融相关服务品牌结合起来,已有40%的涉农金融机构网点加入农户征信管理系统联网。从而引导农村、农户提高信用意识,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金融机构主动为农户解忧
进了黑名单,苦恼的不光是农户。信用信息作为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重要指标,也关系着农村融资整体环境的改善。近几年,各金融机构凝聚合力, 加快了农村信用建设进程,尤其是活跃在基层的信贷员在实践中积极宣传信用知识,成效明显。
保亭县响水镇大本村是保亭小额信贷做得最好的一个行政村,当地许多养殖户收入逐年增高。海南省农信社小额信贷技术员陈广赞就“驻扎”在这里,2009年至今,他已经累放贷款近千笔,他负责的响水镇和毛感乡也成为保亭县小额信贷覆盖率最高、农户信用度最好的乡镇。
据了解,小额信贷技术员在发放小额贷款过程中,宣传金融知识和政策,培养农户信用意识是一项重要工作。
银行类似举动并非新鲜事。记者了解到,为了使农户了解信用的重要性,海南省农信社、海南邮储银行、海南农行等金融机构一方面通过分类解决问题,对拖欠客户加强引导,一方面加强征信知识普及,将个人信用定位在“经济身份证”的高度上予以宣传。
文昌澄迈加速信息采集
其实,海南省信用建设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当前,文昌和澄迈作为试点市县,信息采集全面加快了速度。
政策层面亦提出了更高要求。近日发布的海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强调,要完善农村信用信息采集体系;着手启动农户信用评价机制;完善利用农村信用信息配套政策。根据方案,到2016年末,将实现试点市县农户和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查询服务全覆盖。
“对银行很有参考价值。”对于建设征信系统,海口一家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征信信息一直薄弱,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办理贷款需要上门调查,对部分农户放贷相对谨慎。征信系统对银行获取农户信息提供参考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放贷的成本和风险。
在采访中多家银行业人士提到,广大农民急需掌握征信知识,农户也要爱惜信用。“现在商业银行贷款都讲究抵押,农户如果积累了很好的信用记录,商业银行就可以发放信用贷款。”
采访中,银行业人士也呼吁政府在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保护农户利益。“一些项目开发需要引导农户贷款,后期因为各种原因项目停滞了,农户就不愿意还款。”陈金林介绍,有的项目直接以发放物资方式“抵消”贷款发放,致使农户被动贷款,这样就间接伤害了农户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