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对“老赖”的联合惩戒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老赖”不仅不能获得正常贷款、出境,购买飞机票和列车软卧票等也要受限。据报道,近来火车售票系统已拦截“老赖”5120人次,航空售票共拦截“ ...
目前,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对“老赖”的联合惩戒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老赖”不仅不能获得正常贷款、出境,购买飞机票和列车软卧票等也要受限。据报道,近来火车售票系统已拦截“老赖”5120人次,航空售票共拦截“老赖”5万人次。
“老赖”是指欠钱却有意不还的人,他们在暗自将财产转移后,做好了一赖到底的心理和行为准备,在人前做愁眉苦脸的可怜状,人后则照旧出入高档消费场所,其两面嘴脸尤其令人厌憎。但在以往,对“老赖”的惩处却总是限于某个部门或机构,或仅限于一市一地的小范围,容易被“老赖”恶意规避。如今惩罚之网在全国范围全方位同时收紧,最近有超过20%的“老赖”主动履行义务,就归因于令其无隙可乘的强大压力。
“老赖”的存在,严重冲击了社会诚信底线,对其惩治,维护的是追讨欠款者的权益,关乎司法的公信力,还能避免其他人再上“老赖”的当,因而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法律问题、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惩戒“老赖”曾经何其艰难,但千难万难有了制度就不难。制度中既有限制办理信用卡等举措的约束力,也有公布“老赖”所形成的威慑力。而惩戒又只是诚信制度的一个环节,勾勒出“诚信中国”路线图,方是诚信制度的主体。
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推动建立自然人、法人统一代码,建立黑名单制度,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今年以来诚信建设的新进展新突破饱受关注。传统的诚信理念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转化?人口流动加速的时代陌生人之间如何建立互信?一再发生的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偷逃骗税、学术不端、食品安全等问题在新的治理格局下如何求解?诸多问题的全新答案也均蕴含其中。
经济社会越是发展,越需要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越需要加速整合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碎片”,对守信者和失信者更加明察秋毫。对失信者,须实行一处失信、处处被动的机制,使失信成本远大于守信成本;对守信践诺者,则须开启奖励机制,考虑动用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绿色通道等激励政策。如此,“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才不是一句空话。
诚信建设没有缺席者,在大数据时代,每一次失信和守信都可能被记录在案。守住诚信的坐标,你的每一次行动就都有价值,都可转化为正能量。而在诚信制度建设尚在路上、尚待完善的当下,此呼彼应的诚信能量场更具意义,因为,自律与他律融通、道德与制度契合,正是诚信社会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