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2014年就过了一半。回想半年之前,楼市仍是艳阳高照,一线城市火爆,地王层出不穷。短短半年之后,却直接由“夏天”转入“秋天”,甚至部分城市已经“入冬”。连一向最为坚挺的一线城市北上广 ...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2014年就过了一半。回想半年之前,楼市仍是艳阳高照,一线城市火爆,地王层出不穷。短短半年之后,却直接由“夏天”转入“秋天”,甚至部分城市已经“入冬”。连一向最为坚挺的一线城市北上广,都要“摒不牢”了。
2014年以来,上海楼市在信贷政策不放松的情况下,成交跌入谷底,同比数据大幅度下滑,从而引起了开发商降价潮、土地成交低迷以及购房者买房意愿不断减弱,观望情绪浓厚一系列的连锁效应。那么,2014年已走过的一半究竟如何?
微观:一手房成交量跌三成 市场全面“降温”
与2013年火热相比,2014年上半年楼市走得一路荆棘。即使是在需求比较旺盛的上海,房地产市场也在全面冷却。一手房成交量下跌三成,二手房成交量下降超46.2%,但成交均价仍维持在2万元/平方米,环比提升15.7%;土地市场则全面下滑。
今年上半年,上海一手商品住宅成交低迷,供应持续放量。来自上海中原研究咨询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401.8万平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32.8%,整体成交低迷。与之相反,新增供应面积却达到526万平方米,呈放量之势。尤其是3月,供应量达到115万平方米以上的高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供应仍然集中在外围区域,其中嘉定区供应量最大,占比达到19.1%,其次为原南汇和闵行,占比分别为12.5%和11.1%。与去年相比,供应量增加最快的区域为嘉定、浦东,同比分别增加44.7%、30.1%。随着上海土地越来越紧张,中心城区即将面临无地可供的局面,开发企业纷纷转战外围区域。
此外,今年以来上海一手商品住宅成交均价延续去年以来的上涨态势,达到2.64万元/平方米历史新高。成交均价的上扬,与成交结构变化有着较大关联,单价在4万元以上的高端楼盘市场份额为17.6%,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浮5.7%。
与一手房市场相比,二手房有过之而无不及。进入2014年之后,市场整体情况开始呈现下滑的态势。上半年二手房成交量8.9019万套,环比下降46.2%。月均成交仅有1.4万套,退回到了2010年水平。市场观望气氛浓重,买卖双方僵持局面难破。从成交板块来看,外环外的松江新城、徐汇南站板块成交量位于板块成交榜的前列。这两个板块均受到刚需买家青睐,尤其是总价200万元以内的产品交易相当活跃。
市场下行,销售受压,土地市场亦由热转冷,上半年上海土地市场无论是出让面积还是成交价格均出现大幅下滑。2014年1-6月,经营性土地成交总金额637亿元,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其中住宅用地372.5亿元,同比上涨136.6%; 商住综合用地102.2亿元,同比增长14.6%;商服用地162.3亿元,同比减少64.4%。
宏观:调控政策“差别化”区分 平稳为主导
受楼市低迷影响,部分房企因销售不佳导致资金链趋紧,“房冷地冷”现象也随之而出。但优质地块依然受追捧,地价也屡创新高。如1月“闸北区大宁路街道325街坊地块”成交总价101亿元,楼板价4.7609万元/平方米,成为自2003年以来宅地总价和楼板价双料地王; 首幅地下商业地块—“黄浦江沿岸地下商业地块”被陆家嘴(600663,股吧)集团旗下子公司摘下,楼板价2.7598万元/平方米,已接近以往成交地块地上商业价格,溢价245%,保持今年上半年最高纪录。3月,融创绿城以24亿元取得宝山区顾村镇N12-1101单元05-01地块,溢价83%,楼板价高达2.0153万元/平方米,基本接近周边住宅价格。
从整体市场来看,楼市低迷造成的连带效应已经向土地市场传导。而且伴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供求基本平衡,行业加速洗牌的阶段,土地市场也将发生剧变,土地市场即将进入买方市场,下半年土地市场压力也不可小觑。
伴随着市场下行,2014年上半年楼市调控政策也有了新的变化。与往年“国几条”有所不同,今年上半年大调控政策不见,地方楼市政策微调却不断。尤其是在地方政府自主性加大的情况下,原先铁板一块的“限购”政策也逐步出现松动。
作为一线城市代表的上海,虽然占据了各种优势资源,但是并不意味着在这次调整中可以置之度外。上半年出现7折、8折甩卖的楼盘也带来了不小的风波。原先一线城市价格只涨不跌的神话破灭本身就是一种心理冲击,同时也反映出卖方市场已逐渐向买方市场转变。
尽管在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也有救市的渴望。但作为一线城市代表,上海一直处于政策高压之下。可以说即便绕开限购限贷,政府还有很多“牌”可打,但短期来看,“松绑”的可能性并不大。在此情况下,上海一手商品住宅库存从去年三季度开始逐月攀升,目前已经超过1100万平方米,以前5月平均销量来看,去化周期将超过16个月。
纵观上半年楼市调控主基调,微刺激或将是常态。这也是基于中国整个经济层面的判断,经济走稳房地产便不会采取更大的措施,如果经济层面继续下滑,地方政府的动作或将更加频繁。总而言之,不要把太多希望寄托于调控政策上,未来市场调控才是主体。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