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承担的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体系及其建设研究”通过验收。 长期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诚信机制缺乏,许多业界专家均曾表示,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 ...
近日,由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承担的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体系及其建设研究”通过验收。
长期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诚信机制缺乏,许多业界专家均曾表示,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反观欧美艺术品市场,由于征信业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运作和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欧美的艺术品评估、鉴定、保险等有条不紊地运行,成为艺术品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对比之下,在中国建立艺术品征信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中国艺术品征信业发展现状如何?欧美成熟的征信业能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体系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背景——
诚信缺失已成艺术品市场顽疾
在艺术品市场上,传承有序、著录可信的艺术品一直是藏家竞相追逐的对象,原因很简单,购藏这样的艺术品“可靠”。
“概括地讲,征信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与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咨询等服务,帮助客户判断、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在此基础上,艺术品市场征信是一种更为专业的信用管理。”“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体系及其建设研究”项目负责人西沐说。
在西沐看来,中国艺术品征信虽古已有之,但没有形成完整的征信体系,当前,诚信缺失处处制约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艺术品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信用危机导致一级市场假货横行、艺术品鉴定机构乱象丛生。
“在一些拍场上,新进买家过度投机,假拍、拍假行为频现,拍而不付等闹剧时有发生,拍卖公司即便采取保证金制度也收效甚微。一系列拍卖交易黑幕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一个简单的理由,即市场征信体系的缺失。
现状——
监管空白 步履艰难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实际交易与收藏过程中出现的买家人为造市炒作,艺术品拍卖机构假拍、拍假,艺术品鉴定评估环节受到金钱诱惑,艺术品市场的信息披露有限等问题都可以归因于艺术品市场诚信机制的缺乏,而其中的核心则是信用体系的缺失。所以,建立征信体系是突破艺术品市场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发展艺术品市场的急迫需要。
事实上,国内已有相关部门及机构开始尝试艺术品市场征信,如文化部组织的中国诚信画廊评选。
尽管相关部门和机构已经开始探索艺术品征信,但摆在眼前的现实却是征信体系建设举步维艰。
根据调查,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存在征信体系建设主体缺乏、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信用主体缺位、失信惩罚机制缺乏、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西沐建议由第三方专业结构建设征信体系,改造传统艺术品组织结构,提高信息流的速度和透明度,增加决策层、管理层及公众对市场的了解。
突破口——
征信业立法、数据库建立
放眼欧美国家,征信业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据了解,美国征信体系主要以市场为主导,征信机构实现完全市场化运作,多个监管部门则根据法律框架在相应的职权范围内行使一定的职权,对征信进行必要且有限的监管。当前,美国的征信业主要由3家大型公司与300多家小型征信机构组成。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征信体系数据库几乎覆盖了美国所有消费者,现今,美国每年大约有10亿份的信用报告被发布,征信机构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
在分析欧美经验基础之上,西沐认为,建立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体系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征信体系建设立法的进程,加快征信业数据的开放与征信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促进征信业中介机构的建立与规范发展。此外,他强调,政府应对征信业进行必要的管理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