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个人征信市场蓝海开启

来源:网络 2014-06-17 10:34:31

  近日有媒体获悉,央行各地分行从4月起接受个人征信牌照申请,5月中旬已经结束申请工作。目前全国共有20家企业申请,业内人士预计首批牌照只有四五个。  征信分为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企业征信是备案制,拿牌照 ...

  近日有媒体获悉,央行各地分行从4月起接受个人征信牌照申请,5月中旬已经结束申请工作。目前全国共有20家企业申请,业内人士预计首批牌照只有四五个。

  征信分为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企业征信是备案制,拿牌照并不难。而个人征信的牌照比较难,需要央行的审批。《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经营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需经过央行批准,取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早在去年3月,《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征信业第一次有了规范,《条例》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征信业的监督管理部门。2013年12月20日《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自此,央行开始受理征信牌照。

  现在谈论已久的个人征信牌照终于有了眉目。一旦有了牌照,就意味着获得了一张价值连城的入场券。

  去年互联网金融行业迅猛发展,暴露出比较多的风险点,催生了对征信行业的巨大需求。未来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越来越多,规模加速膨胀,需要调取贷款人的信用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快速、准确地对贷款人进行信用等级评级,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快速发展,也使得电商巨头本身作为隐形征信公司而存在,推动其小额贷款等业务的发展。

  就中国征信业现状来看,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落后较多,各征信机构的发展极不平衡,在现有的200家左右的征信机构中,主要还是以企业征信业务为主,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较少,征信业务收入和人员主要集中在几家大的征信机构上,“国家队:央行征信中心、上海资信;民营队:鹏元、国政通、安融惠众”。

  在企业征信市场方面,这些公司服务的企业规模只有几百万个,这意味着6000万的中小企业中大多数都还没有自己的信用记录,表明未来至少有十倍的发展空间

  而个人征信市场市场则刚刚开始,国内能够进行个人征信查询的便是央行的征信中心,按照央行最新数据,目前征信系统共有8.4亿人,其中有信贷数据的只有3亿多人。也就是说,全国13亿人口,有5亿人在征信系统中只是一个身份证号码,还有5亿人完全不在系统内

  征信难一直是制约国内P2P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由于缺少借款人的信用数据,很长时间以来,P2P平台都会要求借款人通过央行征信系统自行打印并提交个人信用报告,以掌握借款人在银行间的信用情况。但是,自今年6月3日起,央行征信中心对个人查询本人信用报告实施收费,个人查询本人信用报告的每年前2次免费,查询第3次及以上的,每次收取服务费25元。

  有权威业内人士表示,一旦个人征信牌照下发,中国的征信格局将发生里程碑式的改变。央行征信系统将成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市场化征信机构将百花齐放,成为市场有力的补充。

  方正证券认为,参考美国个人征信市场800亿空间,加上我国人口基数的庞大,未来发展成熟之后个人征信市场空间很可能超越800亿,达到千亿规模也有可能

  征信产业链最核心的三个环节是数据源、征信牌照和征信模型,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数据源分散在电商、银行等行业部门手中,征信模型国内短期无法突破,因此征信牌照会是未来市场关注的焦点。

  目前申请征信牌照的20家候选企业主要分四类,按其发展的模式,未来可能演变成四种不同的企业职能:

  第一类是传统征信公司,包含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做产品和评分,包括上海资信、深圳鹏元、安融惠众等均属该方向,这类企业或将按地区或行业细分市场;

  第二种是数据验证,以国政通等公司为代表,利用和各部委、企业的合作网络,提供个人身份和公众信息的查询验真服务,这将是征信行业的“基础设施”;

  第三类是像美国FICO一样专门做评分算法的公司,其算法可以应用于其他征信公司,这将是征信行业的“技术后盾”;

  第四类是刚刚注册成立、有意愿从事征信业的新公司。如阿里巴巴、京东、中国平安、腾讯、百度、人人贷等和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企业,在之前业务中自身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客户征信数据。

  目前已经有机构推出“云征信”查询系统,这一系统更侧重于“查询”,没有中央数据库,平台自行管理自有数据,通过统一数据标准和接口,按需查询。目前,已有20家左右P2P公司达成意向合作协议,但尚未制定出详细的征信信息查询费用及价格,预计基础查询费用每笔一两元,会低于传统征信机构查询费用水平。初步方案分为基础查询费用和查询命中费用两部分,基础查询费将用于维持平台运营,查询命中费将由查询方支付给被查询方

  当前央行征信系统依然单薄,其征信体系还不足以覆盖各行业、各层面,个人征信机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发现细分市场,成为央行征信系统的补充,未来有分工、有竞争将是将是征信行业的发展趋势。行业间将在信息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增值服务等环节出现一批既能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又能发挥规模效益的征信机构。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8亿人纳入征信体系只是一个开始


网络 2013-12-14 13:25: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