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放心保)公司是买固定收益型产品的主力军,而且买的很多债券必须持有到期。随着大家对债券实质性违约的预期越来越强烈,因此保险行业对信用分析工作尤为依赖。但我国公开发行债券尚无正式违约先例(包括超 ...
保险(放心保)公司是买固定收益型产品的主力军,而且买的很多债券必须持有到期。随着大家对债券实质性违约的预期越来越强烈,因此保险行业对信用分析工作尤为依赖。但我国公开发行债券尚无正式违约先例(包括超日债在内),且我们的经济体制背景和欧美市场多少有些差异,如果想不明白信用分析在国内市场的特殊性和实用性,那信评就变成了屠龙之技。
我以为,信评工作首先需要有一个客观明确的考核方法。信评做得好不好,不是靠领导主观印象,不是信评报告写得格式是否美观、字数是否充足,不是靠读者每年的打分投票,而应该有一个简单明晰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客户才会尊重信评,领导才会重视信评,信评人员自己也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信心。
但凡可以称得上科学的研究,都应该可以先验或者后验。信评工作的质量,如果后验,就是对一个债务质量的评分和其最后的违约率必须有较大的相关性。很多信评人员抱怨中国过去的信用危机没有完全市场化,导致破产率不真实。那未来五年是不是还是这样?如果你坚信大环境不会变,那说明本来照搬西方教科书的信评方法论本来就值得动大手术。
如果是先验,就是看你的信评分析和决策逻辑是否科学,至少不要让外行一看就觉得和常识不符合。现在流行的信评打分方法,一般是把流比、速比、净资产收益率、负债比等指标都放入一个多元的一次模型,按重要性大小,分别给予3%、5%、1%等权重,然后算一个加权平均数。但是,有人质疑过为什么大家都只用多元一次模型?为什么有些因子不是开二次方?为什么有些因子之间的相互抵消或者重叠影响没有考虑?如果没有科学逻辑的支持,只是为了使自己的工作看上去有点自然科学的腔调,那其实有点神棍混饭吃的感觉,对实际投资决策还可能造成误导。
信评打分结果的分布,也要做到让外行一看就觉得和实际情况偏差不大。我测试过一个债券打分系统,把一堆AA到AAA的债放进去,打分范围在30分到90分,这显然是异常的。评分系统设计人员,还要想一下最后的合理结果应该是线性平均分布,还是服从正态分布或其他不对称的分布?即便我们暂时做不到对过程的精确把握,但排斥明显畸形的评分结果,也是一种科学态度。
如果说以上还是传统信评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我更建议把信评工作和投资决策紧密联系起来。在风险大的时候,或者性价比差的时候,信评可以发表负面意见去拖一下投资人员的后腿。但反过来,基本面没有恶化但信用利差扩大、投资性价比上升时,信评人员也义务提醒投资人员提高风险忍受度。投资的性价比永远是要同时考虑风险和价格的。
此外,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是管理所有投资团队包括信用分析团队的最关键一环。其实很多债券投资机构本来没必要特别再去设一个信用分析岗位,因为债券投资经理本来就该有信用分析的能力和职责,该对信用风险造成的后果负责。之所以特地设一个信评团队,除了认为专业有分工,更主要的是大家觉得在现有考核体制下,投资人员会为了追求短期收益去追逐垃圾债,刻意冒很大的信用风险。但如果投资人员的固薪定得很低,而奖金部分虽然丰厚,但必须递延发放,甚至要完全拖到其购买的债券类资产到期后才兑现呢?
最后,我再强调一个我奉行的原则:信评是投资的支持岗,而不是并行岗。必须反对信评岗位有一票否决权,这样貌似限制信评的权力,实际上是为了真正做到尊重信评结果,使没有人有动机去干扰、修改信评结果。
古代行军打仗,皇帝不放心大将带兵在外,于是派个监军去限制将军的权力。监军一般是皇亲国戚或太监,看上去和皇帝的利益更为一致。但实际上不少监军是不懂装懂瞎指挥;少数监军懂行,却为了体现岗位价值,有事没事故意给将军找茬。而真到了吃败仗甚至兵变的时候,历史上几乎没有监军能力挽狂澜的。信评岗就像监军,权力小点,反而可以更轻松、客观、真实地去发表意见。而真正对结果负责的,永远必须是投资经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