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去世留下11万元债务,七旬夫妇还债9年不辍。湖北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上独山村民朱耀堂和吴清安夫妇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兑现承诺,帮儿子还债;而这对夫妇所借得的每一笔钱,都未曾收到过一张借条,所有债务 ...
儿子去世留下11万元债务,七旬夫妇还债9年不辍。湖北武汉市蔡甸区张湾街上独山村民朱耀堂和吴清安夫妇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兑现承诺,帮儿子还债;而这对夫妇所借得的每一笔钱,都未曾收到过一张借条,所有债务,都只是存在于心中的“明细”。(5月26日《武汉晚报》)
在现代的法理叙事中,契约就是书面上的白纸黑字;在传统的道德叙事中,契约就是一种说话算数的“良知”,是一种自我约束机制。尽管从法律上看,“信义老人”并没有为儿子偿还债务的法定义务,但在朴素人性的支撑下,这对老人却承担起“替子还债”的责任和义务。
文化学者易中天认为,道德有一种“社会性遗传”,原本就是人的“良知”。道德永远不会沦丧,良知永远不会泯灭;只不过,有时候需要被唤醒。道德既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个体自觉,随时都在人们心中发布的他只要愿意就可以做得到的指令。在中国人特有的人格建构模式里,“替子还债”不仅是一种道德义务,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手段。
在这个远离城市的乡村,熟人社会表现出的有机团结让人感动不已。少则数百,多则成千上万的借款,不写借条,甚至不要老两口还债,在当下社会信任缺失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厚重的人性基石,既让村民选择了“雪中送炭”,也让这对年老体弱的父母用对儿子的爱与责任,背负起“替子还债”的重任。
说到底,诚信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亲戚朋友、邻居愿意借钱并且不打欠条,源于一种社会信任;人性中包含的善良和责任,超越法律文本,成为有安全有品质的公共生活的保障。不愿意辜负别人的信任、不愿意亏欠别人的“替子还债”,朴素人性的闪亮, 不仅让债主减少了经济损失,更让所有人体验到社会信任的价值和力量。
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层出不穷的道德失范现象,许多人都着眼于制度和基础秩序的重建,却忽视了对人性的“救赎”。只有当个体的人性价值得到充分的重视,公共秩序和社会文明才会得到坚固的支撑。毕竟,再完美的制度也难免存在“漏洞”,而能够有效地堵着这些漏洞的,就是人性中的善良和责任。
法国哲学家福柯有句名言,“一个人,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自己”。在一些人道德焦虑的今天,依然有一些平凡人用自己的良知来托举社会信任。在法律的债务关系之外,“替子还债”还让我们见识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以善良和责任为基础的朴素人性,让公共生活变得更加温暖、更加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