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仍存红线:看地方政府如何暗度陈仓救楼市

来源:网络 2014-05-11 15:55:11

??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似乎已经从“救不救”演变成了“如何救”。在一些地方政府明确发文“救市”的同时,还有地方政府并未发文,但以窗口指导的形式对市场进行调整。“救市”既有明修栈道,又有 ...

??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房地产市场的问题似乎已经从“救不救”演变成了“如何救”。在一些地方政府明确发文“救市”的同时,还有地方政府并未发文,但以窗口指导的形式对市场进行调整。“救市”既有明修栈道,又有暗度陈仓。

??分析人士认为,现有的救市政策无力托起在地方经济结构中独大的房地产市场。未来数月,市场低迷的态势难有根本改变。即便如此,未来仍可能有更多城市加入“救市”大军。

??分类调控、新型城镇化或是地方政府考量的重要政策因素。在楼市调控方面,地方政府无疑被赋予了更多权限和更大空间,但这种调整腾挪仍需在“红线”之内。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未来地方政府的自我调整可能成为常态。

??暗中“救市”恐非个案

??自广西南宁公开推出一系列措施、打响“救市”第一枪以来,不断有城市加入“救市”行列。据新华网报道称,5月7日江苏常州天宁区召集开发商会议,搜集开发商意见,酝酿具体救市政策。

??上述会议中,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提到,针对目前常州高库存的现状,计划停建安置房,转而向拆迁户补贴购房款,鼓励居民购买商品房。希望各房企项目楼盘可以提供部分定向房源用于拆迁户申请购买,并给予一定优惠。

??尽管并未公布具体的优惠细节,但对于市场供应严重过剩、被称为“鬼城”的常州来说,“救市”似乎已成为政府部门明确发出的信号。

??至此,全国已有6个城市传出有调整楼市政策的意向,甚至正式发布了相关文件。除常州外,江苏无锡、天津滨海新区、广西南宁、安徽铜陵和浙江宁波均在此前传出“救市”的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被称作首个“裸奔救市”的安徽铜陵,已悄然将相关文件《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从网站上撤下。铜陵市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尚不清楚撤除的原因,但文件已经下发,有关职能部门已在执行。

??记者还了解到,此前曾广为流传、并引起市场关注的福建版救市政策“闽十条”,虽未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发布,但当地政府部门已将其视为窗口指导文件,其措施也正在执行中。

??“除了明确发文或表态之外,还有不少城市的在‘暗中’悄悄救市。”福建省房地产界一位资深人士表示,早在今年3月,福建部分城市的政府部门就已知会开发商,强调政策松绑的可能。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也表示,公开救市的城市只是“冰山一角”,某些条款尺度可能较大,不便公开发文。以北京周边的燕郊为例,该地区实施限购政策已久,但购房者仍然能够以万元左右的代价获取购房资格,这在当地已是“公开的秘密”。

??市场预期无力扭转

??尽管“救市”行为颇受社会关注,但从近几日的市场反应来看,相关地区的楼市并无出现明显好转迹象。“因为二三线城市的户籍政策相对比较松,限购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有限。所以,即使以松绑限购的方式来救市,其作用也十分有限。”北京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

??与逐渐崩塌的市场信心相比,当前的“救市”手段显得颇为无力。某大型上市房企负责人表示,从供应端来看,外资逐渐撤出楼市,大型房企收缩战线,中小企业谋求转型;从需求端来看,观望情绪已经形成。这种情绪已成为市场主流,短期内很难改变。

??形成上述判断的依据,在于整体市场供需形势的变化。分析人士认为,经过多年的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当前整体市场的供求关系已趋于平衡,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高成交量很难维持,因为自住和改善需求相对有限,而投资投机需求既被政策挤压,又对市场缺乏信心。根据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监测,今年4月,3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266万平方米,环比减少4.7%,同比减少21.0%。“五一”期间,楼市更是遭遇冰点。

??“越是出手救市的城市,越证明其房地产市场有问题,我们不会关注这部分城市。”上述负责人表示,局部的救市手段并不会挽救投资者的信心。

??记者采访的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持有谨慎态度。今年房企的区域战略布局普遍较为保守,且更愿意坚守作为市场风险避风港的一线城市,而非出手救市的三四线城市。

??张大伟表示,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趋势性调整,除非再次出台类似2009年的“四万亿”投资政策,否则地方政府的行为最多只能带来短期利好,而不能改变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趋势。

??楼市调控仍存“红线”

??“救市”是房地产市场的老话题。但与2011年下半年不同,如今多数城市的救市动作似乎已顺利“闯关”。

??对于此轮地方政府“救市”背后的个中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的政策环境与2011年时有明显不同。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大胆出手“救市”,不仅仅是出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的考量,还在于当前的政策环境,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大操作的空间。该人士表示,这种“救市举措”或许有两个重要的政策因素值得关注:

??第一,“分类调控”的原则。分类调控意指针对不同地区的市场差异,允许各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搞“一刀切”。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曾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表示,地方政府能够自行调控的,就不要由中央政府来调控。

??第二,新型城镇化的大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城市的房地产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提法,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小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待挖掘,激活房地产市场也可为中小城市聚集人口提供条件。

??事实上,多数业内专家更倾向于管住地方政府的救市之手,而让房地产市场自发调整。有观点认为,启动大手笔的救市行动,会继续助长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独大的局面,不利于地方经济长远发展。

??因此,分析人士普遍预期,尽管给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调整空间,但中央政府仍会设置“红线”,从全局高度掌控楼市调控政策的大方向,对尺度过大的救市行为进行约束。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陈国强认为,在这种约束下,何时救?怎样救?正在考验地方政府的执政智慧。对于破题之道,他表示,一是矫正既有政策缺失,改变过去一些简单粗放的做法,但也要防止矫枉过正;二是把握政策调整的尺度和力度,不触碰政策红线与底线,即主要在短期政策上做加减文章,不触及长效与常态化政策;三是先行一步提前兑现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

??另有专家指出,已有的“救市”举动可能会受到跟风模仿,但并不会转移至市场供需形势仍相对严峻的一线城市。借助行政手段对一线城市楼市进行约束,仍然是未来的政策方向,也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江东禧瑞都精装6600元 或坚定购房者买房信心


新浪乐居云南站 2012-02-29 17:24:43

商业核心地铁物业 银海•尚御向幸福"冲锋"


新浪乐居云南站 2012-02-29 17:23:15

双汇劫:五百亿的隧道视野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1-05-19 14:26:02

孟加拉国股市开盘跌8.6% 六分钟后停盘


新浪财经 2011-01-20 16:04:43

恒大全国八五折优惠 楼价多米诺骨牌或推倒


广州日报大洋网 2010-05-31 15:06:28

2009杭州楼市冰与火的两极演绎


杭州日报 2009-12-24 00:34:24

云南省文联文艺成就精品展隆重开幕


新浪乐居云南站 2009-08-24 17:28:56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