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是7.4%,低于7.5%的全年目标,高于市场预期的7.3%,对于需不需要刺激政策,已经充分论证过了。不管你持什么意见,最后的结果,政策取向还是一样,李克强也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声明了, ...
中国经济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是7.4%,低于7.5%的全年目标,高于市场预期的7.3%,对于需不需要刺激政策,已经充分论证过了。不管你持什么意见,最后的结果,政策取向还是一样,李克强也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声明了,不搞短期刺激,货币政策基本没动,只是象征性地“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目标还是“提出加大涉农资金投放”。
但仔细分析增长数字可以看出,房地产投资放缓,再加上由于工业产能过剩导致的工业投资放缓,使原来最能支撑GDP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大地拖累了GDP的增速。资料显示,一季度GDP增长放缓至7.4%,在GDP增长之中,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放缓至17.6%,是2002年以后最慢的增幅,在固定资产投资之中,一季度新开工住宅面积下降了27.2%,具体到投资,第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为16.8%,增速比今年前两个月回落2.5%。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表述,房地产投资回落拉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0.7%。
而伴随着房地产投资下滑的是地方政府密集调研房产市场。进入4月,楼市依然迷雾重重。一方面总体成交量依旧没有起色,部分城市“打折、垫首付”现象涌现;另一方面,已公布销售数据的大开发商销售量依然坚挺,同时各地纷纷传言限购政策放松。
这两方面的问题汇集到一起便是:“谁能替代房地产”?
有评论认为,可以在投固定资产投资上做文章还可以在投资外做文章。如可以在固定资产投资除了房地产投资和工业投资,还有基础设施投资做文章,基础设施投资对于中国而言还是可以有作为的,尤其是在中西部基础设施薄弱的地方。再有固定资产投资,可能来自于城市中的交通设施建设以及城中村棚户区的改造。
另外,还可以通过政府扩大筹资来源,中国的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卖地来获得财政收入是经济中各种扭曲脱节以及大量腐败的根源。实际上,政府应该征收环境税、更为累进的收入税,包括资本利得税以及房产税,来提高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应该提高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曾建议说,建好保障房完全可取代土地财政。他指出,保障房必须作为地方政府长期持有的资产来经营的话,那么建设的标准就应当适当高一点,这样才能动员包括资本市场、民营投资者等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当然,这其中的各种权益、各种条文都要明确讲清楚,可以和地方政府共同持有保障房的产权,政府可以从未来出租保障房的收入中来偿还目前的投资者。这个方式可行的话,那么保障房的融资难题就可以破解了。
当然,建设好保障房 建设还需要配套改革。一是要和整体改革结合起来,这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二是要将保障房的建设和融资、市场结合,让投资者出钱的同时,还要让他们监督保障房的建设和未来的使用;三是保障房的建设,还应该与整个住房体制的改革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