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平的“洋博士”学位近日遭到质疑,校方在核查后,表示其履职申报不存在造假。不过,相关高校教师官网简历措辞不规范、不严谨的“瑕疵”,再次令社会关注。“洋学历”频遭质疑 遭遇此次风波的浙大 ...
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平的“洋博士”学位近日遭到质疑,校方在核查后,表示其履职申报不存在造假。不过,相关高校教师官网简历措辞不规范、不严谨的“瑕疵”,再次令社会关注。
“洋学历”频遭质疑
遭遇此次风波的浙大副校长吴平,其官网简历的博士学位获得地为“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菲律宾)”。3月底,有浙大教授网络实名质疑“国际水稻研究所并无学位授予权”,引发社会关注。浙江大学4日公布核查结果为,吴平属国际水稻研究所与菲律宾大学联合培养,其博士学位证书由菲律宾大学颁发,但其履职申报不存在造假。
对这一核查结果后,社会人士持不同观点。有人认为,这并非典型的“学术造假”,质疑者是“鸡蛋里挑骨头”;也有观点认为,在学术界屡被曝光“洋学历”造假的今天,无论是学者本人,还是学校的核查工作人员更需要防微杜渐,“勿以事小而略之”。
在采访中,多位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对记者说,如果学校在制作网页时,认真核查教授自己撰写的简介,而非“照搬”,这次的风波完全可以避免。
相形之下,2012年被曝出的原厦门大学教授傅瑾伪造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一事,属“无中生有”的主观造假,无论对本人,还是对学校,影响都要恶劣得多。究其过程,学校在审核中过于“信任”傅瑾本人,没有认真核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信息公开,高校核对路径多元,肯动手、肯动脑,调查“洋博士”的学历、学位的真伪并非难事。“问题可能出在相关工作人执行规定和程序上不够严格,审核形同虚设。”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
熊丙奇认为,高校在招聘、引进人才时过于看重人才的身份、头衔,有时容易引发人才履历和文凭造假。他建议,除了切实转变管理人才的传统做法,在对人才的评价中引入社会评价和专业评价。对参与审查的机构和专家,也应有监督和追究机制。
折射社会“重学历轻能力”
办理各种假学位证、毕业证的小贩虽然在一些大城市已不多见,但网上的办证广告却不少见。面对屡禁不绝的办假证之风,专家认为,这是社会“重学历、轻能力”之不良风气的折射。
记者近日在百度搜索上键入“办理学历证件”,立刻就有很多网站蹦了出来,上面都留有便于联系的QQ号。
一家网站的首页设置有“证书样本”“常见问题”“文凭业务”“合作院校”等栏目,开出的价格是:统招专科文凭6000元,本科9000元,研究生3万元,资格证3000元至一万元。还特意注明:以上价格包括学校内部档案一份、教育部登记备案资料、能终生查验的毕业证书、英语四级证等全套。该网站称,自己可以办理各种学校的毕业证、学位证,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各种档案材料,含专科、本科、硕士、博士证书等。此外,还可以办理技术等级证、会计师、工程师、教师、医师等资格证、职称证。
记者以顾客的身份与网站客服人员联系,并问:“这么多的学校,你们是如何做到的?”对方回答:“我公司前身没有涉及互联网络,只是在北京为一些企业高管、老总级的人物全权办理学历提高问题。直接关系是通过高等教育考试司。这是一个极为敏感及复杂的问题,也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功。需要有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至于学校内部存档等问题,我公司自然不会直接出面,上面会有专人从事此项公共关系的协调。”
假学历为何屡禁不绝?熊丙奇认为,这种现象折射出“重学历、轻能力”的不良社会风气。而当诈骗事发,很少有人去追问“受害者”的责任,在诈骗者被问责之后,事情就不了了之。这种是非不分,事实上繁荣了学历诈骗的市场。
杜绝“问题学历”需完善职场人才信用体系
业内人士称,调研当下国内职场环境与人才诚信现状,搭建完善的职场人才信用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问题简历瞒天过海,职场造假就好比雾霾,挥之不散。”上海一公司一位资深人力资源经理抱怨道。据其介绍,造假主要分四类情况,一是假学历证书,证书纸张、公章、钢印全属仿造,持证人也未接受正规教育;二是假证书,持证人其实并未通过相关培训及考试;三是属不认可学历,主要是持证人学历由不具备资质或非法办学的机构所颁发;四是假履历,包括杜撰、夸大所取得的成绩以抬高自身竞争力,隐瞒不利信息等。
据国内专业从事员工背景调查工作的北京太和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去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职场中约有73%的求职者都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其中涉嫌学历虚假、工作履历虚假的比例最高,甚至有求职者为谋求职位,伪造身份信息或隐瞒犯罪记录,给企业带来极大用工风险。
发现造假怎么处理?多数受访单位表示,通常会在员工出现违纪时,才对其启动个人信息审查,届时也会考虑个人贡献和能力作出处罚,极少数人会被劝退。但有大型公司表示,近年来职场失信行为有逐年上升趋势,由此造成的劳务纠纷也在增加,正在考虑授权第三方开展有针对性的雇前调查工作。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包括学信网、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等在内的一系列查询、认证学历学位证书的官方网站,各地人才服务中心也在逐渐完善学历学位鉴定和人才诚信调查工作。但有用人单位认为,这些网站目前知名度不高,也不够方便快捷,更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业内人士表示,扫清职场“雾霾”不能仅靠政府部门组织的一次次打假行动,而需要企业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加大对失信行为惩处力度,并搭建完善的职场人才信用评价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表示:“这一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人才评价指标、信用保障、信用监督、人才信用库等几方面内容。”他同时指出,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承诺夸大福利待遇,实际中却出现拖扣工资、超时加班、拒不为员工缴纳保险等等不诚信甚至违法行为,从中暴露出的企业用人信用问题同样值得重视。“在完备的职场信用体系中,既要让不诚信企业付出代价,也要让诚信企业获得激励。”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