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房企再融资松动的猜想终于得到确认。 3月19日,A股上市房地产股中茵股份(12.48, -0.01, -0.08%)和天保基建(6.04, 0.06, 1.00%)联袂涨停,当天晚间,这两家公司同时公告称,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获得 ...
上市房企再融资松动的猜想终于得到确认。
3月19日,A股上市房地产股中茵股份(12.48, -0.01, -0.08%)和天保基建(6.04, 0.06, 1.00%)联袂涨停,当天晚间,这两家公司同时公告称,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获得证监会[微博]通过。这标志着,自2010年开始暂停的A股地产类公司再融资正式开闸。
在房地产市场发展步入“十字路口”时,上市房企再融资开闸究竟意味着什么?
先看看近期房地产市场的状况。在经历了此前几年的持续调控以及房价大幅上涨后,中国房地产市场将走向何处,引起很多争议。不少因素增加了悲观者的悲观。短期看,部分开发商面临着资金的可持续性压力,浙江宁波一家名为兴润置业的房企,已经因为资不抵债进入破产程序,市场预计,未来或将有大批小型房产商退出房地产舞台;美国进一步加大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力度,由此引发新兴市场动荡,加剧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此外,近期人民币对美元连续下跌,也加重了部分人士对楼市去向的担忧,甚至有分析认为,人民币贬值将刺破房地产泡沫。
面对这些因素以及房地产市场上的各种现象,不少人认为楼市面临“拐点”,甚至有悲观者开始惊呼“崩溃论”。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政策的取向尤为关键。如果顺势而为,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则可能刺破楼市泡沫,但也不利于房地产平稳健康,处在“爬坡过坎”阶段的中国经济恐怕也难承受其重。
从这个角度看,在房地产市场由此前过热逐渐冷却后,监管部门此时放行上市房企再融资,颇值得玩味。这意味着行政性的调控举措开始退出,有关方面对楼市的调控思路发生转变,也为处在“十字路口”的楼市释放了积极的“维稳”信号。
暂停房地产上市企业再融资,曾是过去几年楼市调控组合拳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颇具行政色彩的调控举措之一。早在2010年4月,国务院下发通知,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不得发放新开发项目贷款,证监部门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此后,监管部门全面暂停了上市房企再融资等渠道。但就在本月17日,停牌近9个月的A股上市房地产公司金丰投资(7.66, 0.70, 10.06%)公告重组预案称,拟通过资产置换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进行重组,拟注入绿地集团100%股权。这一消息公布后,市场普遍猜测,这是否是房企再融资松动的信号?而今,伴随着两家上市房企正式公告获准再融资,此前的市场猜想成为现实,也意味着这一行政化的调控手段有望逐渐退出。
上市房企再融资开闸,也说明有关方面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思路发生转变。近日有消息称,住建部今年已经不再要求地方政府上报并向社会公布年度房价控制目标,这被认为是行政性调控手段开始退场的序幕。加之本次监管部门给上市房企再融资“开绿灯”,都指向这一调控思路开始转变。
实际上,这样的思路转变,已经在最高层面得到认同。此前中央已经强调,住房供应体系中,基本保障要以政府提供为主,多层次需求则由市场满足为主。这一“保障的归保障,市场的归市场”的住房体系,延续了本届政府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思路。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表示,对房地产市场要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进一步看,上市房企再融资开闸,为当前楼市释放了积极的“维稳”信号,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一直以来,有关方面对于楼市的非理性发展,泡沫化倾向,均保持着高度警惕。但要去除这些积弊,需要房地产市场在平稳健康的发展环境中逐步化解,也就是说,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因此,“因城因地、分类调控”的目的和前提都是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酌情调整部分楼市调控政策,转变调控思路,既保持定力又精准发力,无疑给处于“十字路口”的房地产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有助于引导市场预期,稳定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