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P2P模式下,借款人相对更容易借到钱,将借款项目、金额、利率上传到P2P平台即可。对于出借人的门槛也足够低,50元、100元不嫌少,5万元、10万元不嫌多。回报率则远远高于银行的理财产品。 不过,这个看似 ...
而在P2P模式下,借款人相对更容易借到钱,将借款项目、金额、利率上传到P2P平台即可。对于出借人的门槛也足够低,50元、100元不嫌少,5万元、10万元不嫌多。回报率则远远高于银行的理财产品。
不过,这个看似完美的链条,却不一定都能够保证成交。因为即便只投资50元,也存在一个问题—凭什么相信陌生人?在江浙地区的民间借贷链条中,至少还有一个熟人呢。
信息中介变为信用中介
为了解除出借人的疑虑,P2P平台有意无意中将自己变成了那个“熟人”。
P2P最早起源时,只是起信息中介的角色(类似于早期的淘宝网),P2P平台对借款人发布内容的真实性不负有审核义务,全凭诚信。但是,这种模式在被引入到征信体系落后的中国后,由于没有很好的解决出借人的疑虑,因此成交率很低。
P2P平台的盈利模式是根据成交额按一定比例向借款方收取服务费、管理费等。换言之,成交率、成交额越高越好。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P2P平台开始添加“增值”服务,如在线下对借款人进行尽可能详尽的调查、扣押借款人一定的保证金、引入担保机构、向出借人承诺保本…..在此情景下,P2P平台已经完全从“信息中介”变成了“信用中介”。形式上,类似于传统银行的“委托贷款”,实质上,承担的风险则要远远大于“委托贷款”。
那么,这种角色的转变好不好呢?这一点,尚难一概而论。
若论金融行业的信用中介,最大的非银行莫属。因此,近来招行、中行等传统银行在拓展P2P业务时,可谓是搂草打兔子—捎带手。而那些无银行背景的“草根”P2P平台,在从事信用中介后,其实也等同于一个小银行了。在现有法律法规对传统银行的设立,设置了很高门槛的当下,大量P2P平台已经借道互联网,做起了传统银行的业务。看上去是在线上运营,其实大量的工作还是在线下进行的。
应该说,当P2P变信息中介为信用中介时,就已经走到了现有法律法规的空白地带。这固然是一种创新,但也蕴藏着不小的风险。
谁来兜底谁来埋单
除了部分主观上就是恶意欺诈、非法集资的P2P平台外,大量出问题的P2P平台是倒在了资金链断裂上。而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这些P2P平台变信息中介为信用中介之后,“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呆坏账比率稍有上升,一旦出借人受负面消息影响而扎堆提现时,P2P平台便在劫难逃。
事实上,信用中介真的很难当。当年四大国有银行上市时,都是公共财政为天量呆坏账埋的单。换言之,传统银行信用中介的地位是有国家做背书的。这是现有大量的“十几杆枪”的草根P2P网站望尘莫及的。因此,这类P2P网站出了事,不“走为上”才怪。
随着跑路的P2P平台越来越多,监管层的立法措施也正在加速。在不久前的某个论坛上,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龚明华指出,“P2P作为信息中介,应是为出资方和融资方提供信息撮合的平台。但现在一些P2P偏离了这个方向,变信息中介为信用中介,并采用了担保、债券分拆、资金池等多种方式,这些方式已经偏离了民间借贷的范畴,确实需要严格的管理,因为确实产生了很多风险。”
显然,监管层已经注意到了信用中介的风险性。那么,应该如何严格管理呢?
从务实的层面来说,P2P平台从信息中介变身信用中介,是市场需求导致的结果(淘宝网能够发展到今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从早期的信息中介变成了后来的信用中介)。因此,除非明令禁止P2P存在,否则,对于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两个角色,不能简单的以“是非”来划分,而是应该以“实力”来划分。有多大的实力做多大的事。实力弱的,只能当信息中介;实力强的,可以当信用中介。网贷之家数据显示,纳入统计的34家问题P2P平台,平均成立时间为3个月左右,其中2/3注册资本不超过1000万元。出问题时,平均每家待还金额3300万元。
换言之,出现问题的多是那些实力不强又小马拉大车的P2P平台。由此,当下监管层亟需推进的,就是尽快出台划分实力的标准,也就是准入门槛,比如资本金、“存款准备金”等。
这么看来,有实力的P2P怎么越来越像民营银行了?的确,不论是P2P还是民营银行,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其本质的盈利模式还是存贷差。它们对传统银行,如果没野心,那就会拾遗补缺;如果有野心,未必不想取而代之。
曾几何时,先有大量第三方支付,而后有牌照。但鉴于P2P平台的风险远大于第三方支付,因此,P2P行业的“后”有牌照,不能太后了。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