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房地产市场调控再加码。本次调整“有紧有松”:对首套房、二套房的贷款收紧,均“认房又认公积金贷款”;对首套房、二套房的公积金余额提取则适当放松。(12月27日《楚天金报》) 在史上最严“国十条”的 ...
武汉房地产市场调控再加码。本次调整“有紧有松”:对首套房、二套房的贷款收紧,均“认房又认公积金贷款”;对首套房、二套房的公积金余额提取则适当放松。(12月27日《楚天金报》)
在史上最严“国十条”的调控之下,全国房价依然坚挺不拔,罪魁祸首就是地方政府的“开闸放水”。纵观武汉公积金新政,突出公积金重点支持缴存家庭的首套自住房,有条件支持第二套改善型住房,坚决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的本质。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政策,才能真正使百姓得利,武汉市公积金“认房又认贷”新政,笔者认为是让楼市调控政策向前跨了一大步。
2012年,国十条出台后三个月,不少地方已经悄悄地对第三套房贷“放水”,各地银行纷纷表示可以接受第三套房贷,同时表示对第二套房贷的认定可以“适度宽松”,从“认房又认贷”,变通为“认贷不认房”。毫无疑义,如果政策得以不折不扣的执行,它的调控力度与效果显然比“国十条”更彰著,对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从而抑制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局面,平息公众对房价的怨怼是大有裨益的。如“京十二条”,让北京“五一小长假”的楼市寒风阵阵,便是好政策更要好执行力的最好佐证。
既要精准打击,打击炒房和投机性购房行为,又不能误伤公众基本住房需求,这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平衡术。忽视公众的基本需求,把孩子与脏水一起倒掉的结局不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初衷。以此标准鉴之,国十条是非常时期出台的非常手段,存在着无可掩蔽的硬伤,容易对百姓造成“误伤”。武汉此次新政对购房人的住房条件、购房批次、信贷数额、公积金提取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做出合理的调整,遵行市场经济的平等原则,满足了民众刚需购房和改善住房的需求。
必须认识到,对民众而言,贷款限制,已经说明中国房子的真实价值,在房价没有合理回归的情况下,大可不必将三代人的收入和幸福,捆绑在寿命不足30年的建筑物上。对开发商而言,应清醒意识到,通过本轮调整,以暴利和投机为主要特征的房地产市场的价格逻辑,将发生颠覆性变化,房地产最终将回归微利和居住,抱着暴利不放的开发商将会死亡,房地产行业将重新洗牌和布局。
同时必须看到,再严厉的调控政策都是有可规避性的。央行出台“认房不认贷”的二套房贷界定标准后,社会上就出现了大量规避行为,如假离婚,夫妻俩“一分为二”,各自成“家”,分开借贷,相关政策瞬间掌心化雪。每个家庭限新购一套商品房的新政,同样遭遇“家庭”的定义困境,有漏洞自然就会有“机会”,监管难度与成本可想而知。
笔者认为,市场调控应该偏向于运用市场手段,出台相关政策只是开始,打击炒房行为,除了把好房贷关,不妨在交易环节多做文章,多下工夫。简言之,让炒卖者微利可图,甚至无利可图,武汉房产降价潮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