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88-2626

数据与征信:互联网金融的拿手好戏

来源:网络 2013-11-06 11:39:36

  说到互联网金融,一般的理解是金融结合了互联网的运作方式,或者是互联网企业在平台上衍生出的金融属性,在这种理解中,互联网金融充当的是传统金融的渠道作用。但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地满足屌丝和便捷投资者的需 ...

  说到互联网金融,一般的理解是金融结合了互联网的运作方式,或者是互联网企业在平台上衍生出的金融属性,在这种理解中,互联网金融充当的是传统金融的渠道作用。但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地满足屌丝和便捷投资者的需求,所依靠的也不仅仅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通道”作用,背后隐藏的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特征:数据的积累和挖掘分析,简称数据征信。银行要发放贷款,需要对借款人进行信用审核,而互联网金融的逻辑则是借助数据进行征信评估。

  与传统金融业相比,互联网公司,特别是电商平台,其掌握的核心优势在于支付渠道和海量的数据积累,活性高,变化频繁,能够对借款人的资本信用做即时、快捷的评估,并进入贷款操作流程。传统金融业的放贷流程则需要对实体资产,债务,流动性情况做严密分析从而做出评估,对数据的依赖程度相对不高。所以说,互联网金融的拿手好戏在于基于互联网数据的征信。

  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征信表现

  在互联网金融的具体业务模式中,第三方支付的电商金融,之所以能够依赖电商平台开展内部的商户信贷业务,并通过频繁的资产交易做大规模,最本质的优势在于电商用户的交易数据和频率,能够确保平台的信贷不良率控制在1%以下,大幅领先于银行的小微贷业务。如阿里金融,通过数据化的平台开展征信操作,将商户的信贷风险控制在较低的程度,从而能够实现日均100万左右的利息收入。其他电商,苏宁、腾讯、京东等,不管是自己开展小贷业务,还是和银行合作开发信贷产品,所利用的也无非是电商平台上的客户数据,因为这部分数据是开展类银行业务的征信的最好范本。

  此外,P2P公司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类型,本质上也需要利用平台或者其他渠道的互联网数据进行数据征信分析。P2P,简称人人贷,就是陌生人之间的网上借贷,在不相识的人之间开展借贷业务,投资者就需要借助对借款人的数据分析来完成信用评估。目前国内的P2P公司还没有达到完全的网上数据征信,一方面是数据库不完善,各个平台之间数据库相对封闭,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社会信用体制还不完善,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道德冒险。

  因此,P2P在国内的发展呈现出混乱,千差万别的现象,既有线上无担保的,也有线下担保的,既有纯中介的,也有债权债务转让的,既有做个人与个人的,也有做项目的,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一个完善的,可靠的数据源进行数据征信分析。这也使得目前国内大多数P2P不得不走回银行信贷的老路:开展线下的资产抵押,债务等审核,以确定信用。而互联网金融的最大竞争力在于数据分析和征信,P2P行业在这一方面亟待加强。

  除了电商金融和P2P,数据征信还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单独类别,国外就存在专门为互联网公司提供数据征信服务的公司。其原理在于搜集数据源,或自我挖掘,或从其他平台购买,利用自身数据分析工具,开展数据分析,形成分析结果,并卖给需要这些征信数据公司。数据征信在信用数据积累相对比较完善的国家发展较快,在国内,由于数据库建设和各个平台之间的数据封闭,开展此项业务相对比较困难。央行目前就在逐渐放开对个人的数据征信查询,日前,央行宣布,9省市公民可以查询自己的个人征信,也是破例推动社会整体征信的表现。

  互联网VS银行,那种征信更长远?

  一般来说,银行和互联网的征信体制是完全不同的,存在较多的差异点。当初阿里巴巴和建行合作开发信贷产品的时候,也正是因为银行信用审核机制和阿里自有数据审核之间的差异,导致业务上的隔阂和冲突,才不得不放弃与银行合作,开发自己的阿里小贷产品。从特点上看,银行的征信注重实物资产和债务水平,而互联网的征信注重消费数据、频率和地位,一个是线下的,另一个是线上的。当然,两种方式都能完成征信目标,针对自有体系内的客户开展好信贷服务,两种征信体制也不是没有结合的可能,需要一个良好的对接窗口。

  从银行的数据结构来看,在电商平台以及其他互联网金融没有成熟之前,大多数交易数据还是通过银行渠道进行的,但是银行内部的IT后台系统并没有对这部分数据进行配比、分析和挖掘,在开展外部业务时往往是用相对简单的信贷审核方法:资产、债务、现金流水等,而大多数数据都躺在银行里面“睡觉”。而电商平台为主的数据平台崛起之后,银行的资金流和数据流开始被分流了,大部分商品的交易信息流开始转移到电商上,银行慢慢被“后台化”,成为简单的资金提供者和汇兑方,失去了对部分数据的掌握。所以,银行在开展小微信贷和消费信贷等需要频繁数据作支撑的信贷时,没有电商那么得心应手。但无可否认,在一些大额核心客户的服务上,银行还是掌握绝对的优势,传统的信用合规方法也管用。

  简单说,银行有一定开展数据征信的条件,但是自己没有用。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这种能力。最近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关联股东开设民生电商,将民生银行业务和电商平台结合起来,它的逻辑也许正在于此:用电商的方式使得银行获得数据的前端,使银行获得这种数据征信的能力,并和传统的看重资产和负债,抵押物等的征信方法结合起来,共同推动银行业务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基于互联网数据思维的大数据征信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也更能符合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实时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征信是未来,也是银行努力学习的方向,站在的未来发展前景的角度,互联网的数据征信无疑更长远。

  未来前景:数据征信融入金融

  目前,国内的互联网征信环境在逐步完善中,P2P行业,小贷行业,电商平台都有部分接入银行或者央行征信数据的需求,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有阿里金融这样的海量数据,很多互联网平台还缺乏像样的数据积累。但是,始终明确的一点是,互联网金融的拿手好戏在于数据分析和征信,渠道是外在的表现,内在的核心是数据和信用。未来,不论是传统金融或者互联网金融,都会借鉴吸收这种基于互联网数据的征信模式。

  金融业的发展,目前的趋势之一是业务的网络化和电子化,特别是传统金融机构,这几年开展电子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到微信银行,网上商城;从券商机构改革到网上开户的过程;从基金的传统线下销售,到余额宝,百发等线上互联网平台的销售,不论是产品还是结构,金融机构都开始了互联网化的过程,以实现业务转型,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而随着网络化的加快,网络平台成熟过程中所积累数据和信用就成为了其业务发展的下一个重要领域:数据征信。

  大胆预测:未来数据征信不仅仅是互联网金融的拿手好戏,传统金融机构也可以成为数据分析的高手!

中国信用财富网转发分享目的是弘扬正能量
关于版权:若文章或图片涉及版权问题,敬请源作者或者版权人联系我们(电话:400-688-2626 史律师)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并请权利人谅解!

相关推荐

8亿人纳入征信体系只是一个开始


网络 2013-12-14 13:25:00
关于我们 —分支机构 — 免责声明 — 意见反馈 — 地方信用 — 指导单位: 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中心商事调解委员会
Copyright © 2007-2021 CREDI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信用财富网 统一服务电话:400-688-2626
备案/许可证号 滇B2-20070038-3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团: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