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芦山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而作为救灾援助主角之一的中国红十字会,正忙并痛苦着。在整个地震救援期间,网络上对红会的各种质疑几乎未断,一个质疑被证实为谣言,继而又会冒出新谣言。红会虽然在第一时间响 ...
导语:芦山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而作为救灾援助主角之一的中国红十字会,正忙并痛苦着。在整个地震救援期间,网络上对红会的各种质疑几乎未断,一个质疑被证实为谣言,继而又会冒出新谣言。红会虽然在第一时间响应灾情并付诸行动,而且还积极回应质疑,然而,众多网民并不领情。面对这一困境,如何修复公信,就成为摆在中国红十字会面前的关键。
□事件回放:
关键词一:谣言
4月20日,地震发生当天,有网民质疑壹基金是红十字会架构下的。对此,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回应称,壹基金已完全从红十字会独立出去,二者没有任何关系,壹基金下拨善款也不用经过红十字会。
4月20日,有媒体报道称,台湾红十字会要求先交500万元才可以进入灾区救助。对此,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21日回应,这个消息纯属谣言。
4月21日中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布的一张工作照片引发质疑,网民说照片中的男子可能是红会工作人员,并佩戴浪琴表。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表示,经调查,该男子系新京报记者李超,照片系他中午采访赵会长边吃边聊时所摄,其红色外套为红会所赠,手表系由其女友在韩国购买,价格约400元人民币。
4月22日,针对“有红会工作人员购买一万多元救灾药品,要求开五万元发票”的说法,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表示,经查,这属于中江县红十字会老谣重炒,最早版本是1991年,而中江县红十字会成立于1992年,由县财政局专账统一管理,汶川地震以来,该红十字会未接受任何形式捐款捐物,也无任何资金更未购买过任何药品或医药器材。
4月24日,针对网民反映在芦山灾区看到红十字会的路虎车队一事,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官方微博回复称,路虎车队系路虎(中国)于2008年联合惠通陆华公司,向中国红十字总会紧急提供9辆路虎“发现3”,用于在山路崎岖难行的四川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4月24日,有报道称,“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拟重新启动针对郭美美事件调查”。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25日澄清,截至目前,红十字会没有任何人说要重查郭美美事件,此前是“乌龙报道”。不过他同时又表示,红会社监委是独立第三方,是否重查郭美美,将由他们按民主决策程序独立决定。与此同时,红会社监委发言人王永表示,重查郭美美目前仅是三位监委的提议,并未形成正式决定。
4月28日,有网民举报称南充红会使用宝马豪华车。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经调查称,该车系私家车,车号为川rbm022。车主于4月26日参加招募成为南充市红会的志愿者,并与4月28日7:30出发将救灾物质送往宝兴县灵关镇,有人拍摄了这张照片。
关键词二:失误
4月20日上午,中国红十字总会发微博说,总会工作组正赶赴雅安灾区“考察”,遭到网民批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21日回应官方微博中“考察”一词引起的误解,并表示将立即改正。在后续发布的微博中,“考察”一词已经被“评估”所代替。
4月21日,自称四川省红十字会志愿者的网民“龙先生一窝疯”连发多条微博痛骂“四川红十字会王姓部长”。据其系列微博内容指控,上述王姓部长“在带领志愿者们开展工作中,不断要求他们发微博微信,报道红十字动态,更离谱的是,途中为了赶去指挥部迎接领导,将志愿者们丢在路边,还下令他们先不发放救灾物资,理由是电视台的还没来”。次日,四川省红十字会在官网针对此事表示,“该条微博所附的照片是四川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援救护中心干部王家伦的照片”,四川省红十字会承诺,“进行认真调查,将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4月22日,第一财经记者称,在重灾区有“孤岛”之称的宝兴县,当地红会竟摆出捐款箱现场号召募捐。对此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回应称,由于宝兴县属于重灾区,灾区募捐物质接收站设立募捐箱的行为欠妥。社监会已要求红总会致电宝兴县红会,马上予以纠正。
4月27日,多位艺术家追问中国红十字会汶川地震义拍所得8,470多万元去向。红会回应称确实收过8,472万善款,因意向援建项目未纳入灾后重建规划,最后经总会执委会研究决定,善款改投到博爱家园项目。29日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发布致歉声明,正式回应该事件,并表示红会将8,472万元捐款用于博爱家园项目“与捐赠人的意愿总体上是一致的”,“与捐赠人沟通做得不够,对捐赠人的服务也做得不够”。
关键词三:努力
4月20日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地震消息,并向社会发布救助呼吁书,当天10时30分,总会已从中国红十字会成都救灾备灾中心调拨500顶帐篷到灾区;下午14时,四川省红十字会组织的第一批芦山地震志愿者救援队抵达雅安,开展现场救援救护工作。对网上满屏满屏的“滚”,红十字会表示已经了解,并决定接受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的意见,“埋头苦干”。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表示,当前最重要的是救灾,微博暂“不去管它”。4月20日下午,1,700顶单帐篷、5,400个家庭包、5,000件夹克衫、5,000床棉被运抵灾区。
4月28日,在红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红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表示,“捐款相当一部分来自个人和民营企业,这说明公众对红会仍然信任。除了公布每一笔捐款和捐赠人信息,接下来要向公众交代清楚每一笔钱的去向”。她还表示,红十字会重塑公信的关键不在郭美美,而在能否主动完整透明地公布善款收入及使用情况,能否解决贪污腐败、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如果两到三年,还是不能翻转‘黑十字’印象的话,我自动请求辞职!”
同日,“4?20中国社会组织灾害应对平台”启动。该平台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公益组织420联合救援行动倡导成立,旨在解决救灾中社会组织各自为政造成的低效、无序等问题,将向所有组织开放。
□网民观点倾向:
网民认为,“郭美美事件”仍有再调查之必要。截至4月29日上午11时,在腾讯大成网调查“红会称会向公众交代地震每笔捐款去向,你咋看”中,仅有5.6%的网民选择了理解并相信,剩下的94.4%网民都表示再也不相信红会了。可见,红会想要重新树立自己的信誉和公信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网民“司马南”说,红十字会要重振雄风,彻查郭美美事件是完全有必要的。红十字会维持此前对郭美美事件调查结论完全可以理解,但这个结论未让大多数人信服,仍有再调查之必要。网民“范子军”说,事情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当有必要重新启动调查程序,彻查郭美美事件及其背后的真相。红十字会越是忌惮,就越表明调查必不可少;社监委越是示弱,相关监管、纪检部门越不能让步。否则,必然令红十字会公信雪上加霜,今后要“翻身”就更不容易。
部分网民质疑“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虎嗅网评论认为,首先,尽管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成员来自各个著名机构,但成员在公众中的形象并不鲜明。除了被人熟知的白岩松,其他成员也几乎仅仅是专业领域的知名人士,对于公众的影响力有限。其次,该机构成员的组成有明显的缺陷。对于公众普遍关注的账目问题,该机构几乎毫无说服力。没有任何一个成员是来自专业的会计机构或审计机构。第三,该机构成员是如何被邀请和接纳成为委员会成员,该机构也丝毫没有说明。这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国各种自审自查自作账的传统。因此,该机构对于扭转红会形象的作用非常有限。
也有网民认为,应尊重事实,避免以讹传讹,肆意诋毁红会。网民“麦田守望者mvp”说,虽然我不喜欢红十字会,但我觉得应该尊重事实,我不知道那些编造谎言的人的目的所在,我只希望谣言止于智者,不要再以讹传讹。网民“王星wx”说,捐款可以不给红会,但掌声和祝福也该献给红会的救援人员。很多人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微博转发喊“滚”,固然这是红会公信力丧失自食苦果,但凭心而论,有着完善组织、充足物资、畅通信息优势的红会是救灾非常重要的力量,红会系统已经有15支救援队赶赴现场,后方有更多红会人员支持,他们同样可敬。
网民期待红会深刻反省,走出困境。网民“经济日报徐涵”说,红十字是一种信仰,如果有灾难发生,我还是相信红十字会。但是,现在中国的红十字会最需要做的是洗去遮住红色污垢,把红十字写正。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说,红会已经在舆论中被妖魔化了,当然红会自己是第一原因。但红会走出困境的路并未堵死。刻意要堵死这条路的决非社会主流力量。红会只要认真改进,围绕它的嘲弄狂欢终将弱散。网民“摘星手010”说,无论是“官办”的红会,还是努力争取“生存发展权”的民间公益组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至今其运作机能并未发育完全,大家都在“摸爬滚打”中成长。“很受伤”的红会如何在跌倒后爬起并昂首阔步,我们拭目以待!
网民希望红会,冲破利益阻挠,实行去行政化改革。网民“一毛钱”说,中国红十字会以权谋捐,动用行政权力对公民实施“派捐”、“强捐”的行为长期以来饱受诟病。必须尽快刮骨疗伤,改革这个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化、官僚化的庞大机构。网民“风儿”说,多年来的“参公管理”确实造成红会系统的“官僚化”倾向,组织缺乏活力,应急救护、人道救助等核心业务,存在压力和动力不足问题。红十字会的体制和机制必须变革,不变革无路可走。
网民认为,公开透明是红会重塑公信的关键。武汉大学教授沈阳认为,对于深陷谣言中心的中国红十字会来说,信息的透明公开才是“洗冤”良药。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说,在严密、规范和受捐信息高度公开的前提下,修复互信仍有可能。哪怕目前只能收到十元钱,也要彻底公开这十元钱的流向;公开每一笔支出,哪怕这会付出高昂的行政成本,也要咬紧牙关,捍卫自己残破的信用。
网民建议,让慈善组织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网民“王维嘉”说,一个正常的慈善生态并不一定要排斥官办慈善机构,而是要对民间开放,让民间慈善机构和官办慈善机构在法律、政策、待遇上完全平等。一个健康的慈善生态一定是一个多元和竞争的生态。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那些不公开、不透明和管理低效的机构会被民众用“不捐”来淘汰;那些挪用善款的腐败行为会由捐款人提起的法律诉讼来惩罚。
□媒体评论摘要:
人民日报:网络舆情并不完全等同民意
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发起赈灾募捐,在网络上遭到一片骂声。然而,据基金会中心网公布的信息,到27日,中国红十字会系统收到社会捐赠款物5.66多亿元,占全国115家基金会募捐款项的53%以上。这一事实说明,中国红十字会尽管遭遇信任危机,但是在社会上仍然有相当高的信任度。希望中国红十字会善待这份社会信任,尽快创建公开、透明、诚信的运行机制,提高公信力,消除污名化。这一事实还证明,网络舆情与现实民意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个中原因,值得全社会深思。
新华社:红会对郭美美损害其声誉忍气吞声很奇怪
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再次面对信任危机,网上滚滚而来的便是一个“滚”字。“郭美美”的阴魂不散,某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对某个机构的声誉造成损害时,这个机构一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奇怪的是,红会竟然选择了“善罢甘休”和“忍气吞声”。更奇怪的是当有人要重查“郭美美事件”,立即有人出面辟谣。难道郭美美真的与红会脱不开干系?难道郭美美真的动用了慈善专款?难道传言是真的?
中国新闻网:红会尴尬如何摆脱?
将红会的既往,交给包括社会、司法机构在内的第三方复查;将红会的未来,按国际惯例运作,按法治监管操作。该关进笼子的,关无赦;该晒在阳光下的,不遮掩。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向。
新京报:说清楚过去,红会才有未来
8,472万元捐款改变用途,是否履行了有关程序,为什么捐款的艺术家此前不知道捐款去向,为什么博爱家园的相关介绍中,都未提及艺术家及义拍活动?这些疑问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将再次引发一场信任危机,对于目前公信力已经脆弱不堪的红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希望从查清这起善款的来龙去脉开始,只有说清楚过去,才有值得依赖的未来。
中国青年报:网络批评还需节制和慎重
适当的节制和静默也许更有力量。特别想对那些充满讨伐激情的网友说一句:这个时候抹黑壹基金是很不好的;这个时候痛批红十字会是极不合时宜的;这时候去逼问企业捐多少也是极不合适的。放下成见和偏见,丢掉平时那种“找一个敌人去讨伐”的习惯性对抗思维。谣言四起,红十字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但同时,这也是挽回其公信力的重要机遇。辟谣可以还网民一个理性清晰的思考空间,但只有公开透明成为践行慈善的最高准则,谣言才会不攻自破。
新华网:捐赠公开应成红十字会法核心
人大常委会将修改红十字会法列入立法预备项目之后,在日后的审议当中,应当将红十字会捐赠公开作为修法的核心,将红十字会组织必须全面公开捐赠使用情况纳入法律当中,并对公开捐赠的方式与途径作出具体的规定。如此立法强制红十字会全面实行捐赠公开,才会有利于通过增强慈善工作的透明度,更好地呵护与激发公众的爱心与捐赠热情,并由此促进我国慈善事业不断获得更大的发展。
齐鲁网:一顶乌纱帽如何承受中国红会之重?
化解红会危机,重拾公众信任,要的是真切可感、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打赌、拍胸脯。一个官员两三年后可以走人,影响很小甚或不会有任何影响,但红会显然经不起再折腾。动辄不负责任、也负不了责任地拿所谓个人官职、前程发誓、发狠,个人信誉、口碑受损事小,公权部门形象被抹黑、事业被贻误事大,这一倾向必须警惕。
□新华网“舆情在线”点评:
客观地说,较之于以往,在此次芦山地震中,中国红十字会的表现还是有令人值得称道的地方:第一时间进入灾区进行救援和评估;及时回应各种质疑,进行辟谣。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也认为,震区多地,红十字会的物资发放能力值得赞赏。
然而,对此,网民似乎并不领情。红会发布救灾消息后,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收获了十万多个“滚”。这一方面,凸显了郭美美事件后,民众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仍没有消除;另一方面,与红十字会救援、募捐等举措有关的网络谣言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各种谣言,尽管红十字会表示“我们只管埋头做事,不去管它”,但是面对数以万计的网民留言,他们不得不去解释、澄清。
在舆论的暴风骤雨之下,红十字会被推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中国红十字会必须改革。执行到位的信息公开、去行政化、向民间慈善组织分流,是舆论呼声最高的三项具体措施。然而,红会改革,如同中国改革一样,不触动某些比“灵魂还难触及”的既得利益,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我们期待红会的涅槃重生。
监督方式防骗必读生意骗场亲历故事维权律师专家提醒诚信红榜失信黑榜工商公告税务公告法院公告官渡法院公告
个人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用网站信用理论研究政策研究技术研究市场研究信用评级国际评级机构资信调查财产保全担保商帐催收征信授信信用管理培训
华北地区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北天津北京华东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华南地区广西海南福建广东华中地区江西湖南河南湖北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西北地区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西南地区西藏贵州云南四川重庆